善用“佛系”心态,争当向上青年——正视“佛系”心态的三大误用
2017年12月,随着“佛系追星”一词在朋友圈的刷屏,以“佛系”生活为核心的一系列网络用语迅速走红,“佛系”朋友圈(随缘点赞都是爱的鼓励)、“佛系”乘客(你停在那里不要动,我自己走过来)等一系列“佛系”网络文化成为了越来越多网民青年自我调侃与心理释放的象征。与此同时,“有也行、没有也行、差不多就行”逐渐成为网民青年对“佛系”网络文化的自我注解,以“不求进取、庸碌无为、自我放纵”为特征的“丧”文化已然变成部分网民青年所呈现出的所谓“佛系”生活哲学。
这种“佛系”生活哲学的出现,实质上与90后新一代青年的生存现状密切相关。现如今,第一批90后大都已经走出校园,正在经历由纯粹的象牙塔生活向现实的职场生活转变。他们中很多人,面临着成家立业所带来的严峻生存压力,正如有人所评论的那样,“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也使他们更加体会到了现实生活的酸甜苦辣。”于是,焦虑、迷茫、仿徨、心累时常让他们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佛系”文化就成为了他们自我调侃、自我嘲讽、自我释放的窗口,而呈现出的“丧”文化特征也变成了他们对“佛系”心态的最片面运用与误读。
列宁曾说,“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的“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需要有条件、有范围、有界限的。而对“佛系”心态的认知,我们也是如此。究其就其本身而言,“佛系”心态体现的是一种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宁静、专注的存在状态,与所谓的“丧文化”、“不求上进、庸碌无为、自我放纵”的生活哲学本没有本质的关联。
“佛系”心态不应是奋斗路上的漫无目的,不求上进,而应是面对奋斗路上的荆棘坎坷,不卑不亢,平和淡然。人生的大道注定不是一片坦途,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困难丛丛。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着一种波澜不惊、处事不变的“佛系”心态,正视挫折,笑对苦难,以坚毅的态度、不屈的意志,不忘出发的初心,牢记肩负的使命,更加自信、从容地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奋进。
“佛系”心态不应是奋斗路上的庸碌无为,无所事事,而应是在奋斗的过程中,专注中心,无问西东。正如《人民日报》所评论的那样,有所坚持之后的“佛系生活”,本质是断舍离,是极简主义,是聚焦。是不拘小节,不理细务,是所求者大,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我们总是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大放小,凝神聚力,事半功倍。
“佛系”心态不应是奋斗路上的自我放纵,道德摈弃,而应是在奋斗后的功名利禄面前,放平心态,淡泊处之。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他在某集团军参观英雄王杰事迹展时,更是要求共产党员照照王杰“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这面镜子。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我们更要用“佛系”的心态,摒弃浮躁,抚平心境,用务实的行动、过硬的本领做大事、成大业。
面对困难,不卑不亢,平和淡然;围绕中心,专心致志,无问西东;功名利禄,放平心态,淡泊处之。这才是我们在奋斗之路上要有的,应有的,也是本来的“佛系”心态。
这样的“佛系”心态,难道不利于青年健康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