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名家新论 > 正文
于志杰 潘志颖: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能力
2023-11-29 10:08:00  作者:于志杰 潘志颖  来源:新华日报

任何一种理念、思想、战略的提出、传播和应用都需以话语为载体。话语不但是表达思想的中介载体,更是塑造意义、建构合法性知识的生产工具。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运用一定话语传播阐释自身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过程。新的时代语境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提升是推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巩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迫切需要。高校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聚焦教师的话语能力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能力。

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能力是其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的外化展现,主要体现为说理的能力。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讲“理”始终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主线,其内蕴的道理包括治国理政的政理、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以及以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的事理。提升思政教师政理、学理、事理三种理论的话语建构能力,要充分挖掘教学中蕴含的政治理性与思想价值、学术理性与理论价值、现实理性与实践价值,将思政教育目标融入到相应的案例中,以政理为引导,以学理为支撑,以事理为载体,让学生“消化”理论内容,在认识事物本质联系的同时“强化”其情感和价值认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最终“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政理是思政课的核心,要把政理讲深。语言作为话语的外在形式,沉淀于思政教师的认知信仰系统,思政教师讲政理的话语能力着重体现为语言的规范性和精准性,要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语言素养。思政教师要回答好“新时代教育三问”,把为谁培养人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要把握思政教育的政治性本质,用好党史这一生动教材,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思维,重点是透过历史故事探求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彰显思政课的特殊功能,体现政治高度。另一方面要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大政方针讲实,增强话语议题的主导能力,主动借助社会热点、巧设教育议题,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现实,辨清世界形势,理解认同新时代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政方针、理论创新成果等重大问题。

学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揭示,也是对事物演进过程的逻辑追溯。学理阐释是思政课的重要支撑,思政课教师要依托客观真理性、社会进步性,借助科学理论成果,用学术语言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讲透。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而理论上的清醒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的透彻揭示。要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地位。一方面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讲明白,寓马克思主义“道理”于“学理”。另一方面又要贯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观察分析社会问题,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中国道路阐释清楚,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

事理是对政理的体现,是学理的具象化,要以见微知著的叙事方式,把一个个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故事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下铺陈开来,用中国之治的实践去生动诠释中国之理、中国之路。从改革开放、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中国故事;从共建“一带一路”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彰显大国担当的中国故事;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最美逆行者到神舟返航,这是最让人动容的中国故事。要用一个个故事讲活中国之治,引导青年学生从思想上、理论上、情感上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说理的过程更多是依赖于事实与逻辑、语言与修辞、情感与理性等,一步一步、层层递进,直至达成受教育者对说理内容的理解、认同、内化和践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政教育者的话语能力,不仅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更包含对具体教育语境和交际情境的洞察,是理性逻辑的呈现,因此思政课教师话语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教育者尤其是思政工作者,要深入研究治国理政的政理、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以及以中国故事诠释中国精神的事理,要把理论说透,把道理讲实,在话语表达、话语内容、理论传播规律研究上下功夫。例如讲党史人物,不能脱离时代、社会和环境元素。《觉醒年代》《长津湖》这些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为什么能走进青年内心,是因为厚重,是因为作品不仅仅是几个英雄人物的刻画,更描绘了民族的重大历史背景,通过宏大的叙事视角来刻画人们追求的崇高理想道德。讲学生身边的榜样典型,要走出简单就事论事的惯性思维,不能只讲典型自身的努力,更要讲清楚典型的觉悟、学习动力和创造力的来源,融入学院、学校的政策环境,为学生提供全面、立体的典型形象。要把日常叙事、个人化叙事、情感叙事和充满理性的整体性叙事结合起来,始终以“理”为主线,落脚在关注社会,呈现国家、民族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引导学生懂政理、明学理、通事理。

思政教育者身处新时代,亲历具有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中国特色发展实践,既有更好条件、也有更大责任去不断提升话语能力,为青年一代讲好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本文为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2022年二类资助课题〈SZ20220204〉)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