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名家新论 > 正文
姚海波:把握历史主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4-05-08 09:04:00  作者:姚海波  来源:新华日报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在不断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的伟大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吸收中华大地深厚的文化养分,坚持把握历史主动的重要经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把握历史主动的方向、主体和动力,坚持党领导文化建设全局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立场,激发发展动能,从而在更广阔的精神文化土壤上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基。

把握历史主动的方向,坚持党领导文化建设全局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基础上,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略,以高度自觉的主动状态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解放各项事业发展,为赢得改造人类社会和世界的主动权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和践行初心使命,发扬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运用规律,把握时代发展主题和社会主要矛盾,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百年来,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发挥文化事业在满足人民精神需要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进入新时代,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历史主动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全局地位。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在文化事业发展上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与精髓。具体表现在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握“三个基本原则”,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聚焦“七个着力”,落实当前和未来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部署。二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地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真理价值引导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又不断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实现文化繁荣。三是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注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范畴。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将红色基因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中,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诸要素交相辉映,在神州大地上融合创新、焕发勃然生机。

把握历史主动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文明建设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创造者,历史主动的主体正是人民群众。一是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现实的实践力量,可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把握历史主动就是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用科学制度激发人民群众对文化事业的创造活力,让人民群众积极争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者、革命文化的实践者和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二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坚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影响力,创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三是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议题。深入推进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权、文化教育权、文化成果共享权等权益。抓好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工作,紧扣国家发展和个人文化需求的价值交汇点、精神契合点和情感共鸣点。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硕果培根固本,铸育灵魂,启迪智慧,涤润心神,让人民的精神世界极大丰富。用充满生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养进步的时代新人,不断增强民族精神力量,让中华民族以自信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把握历史主动的动力,激发以问题为导向的现代文明发展动能。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握历史主动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各种挑战和难得机遇。一是因应国内发展问题。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本质就是要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议题。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在于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坚持走自己的路。以深挖文明历史价值和促进结合为问题导向,发掘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彰显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推动中华文化继往开来、革故鼎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理念高度契合。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精神内核,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要坚守中国特色、展示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不断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底蕴和文明底色,让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长远发展的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更具有预见性和科学性。二是响应世界发展问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下,在缓和、消弭世界文明交流互动的系列问题中,激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动能。以宽广胸怀冲破文化交流的藩篱,以博采众长的姿态汲取其他优秀文明的养分,在对话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铸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时,我们需要自觉肩负起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尊重一切文明与优秀文化,在求同存异中推动人类文明演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