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名家新论 > 正文
徐晓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5-31 16:18:00  来源:理论之光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要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基础,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必须“三位一体”融合推进,才能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性支撑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现在,我国教育已由规模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专门研究我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这一重大课题。今年1月召开的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把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作为工作主线。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关键推动力,对于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根基具有基础性作用。因此,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教育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方向,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近年来,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构成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呈现快速密集突破趋势,成为催动新一轮生产力变革的核心动力引擎。高校要提前布局一批前瞻性学科,推广开设“新文科”“新理科”“新工科”“新医科”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加快学科专业体系动态升级,推动新时代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此外,还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不断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型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不断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

二、加强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战略性引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科技创新进行了全局谋划和系统部署,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丰富与创新性发展。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信息、生物、能源、材料、AI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因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互关联,突破点在“新”,锚点在“质”,落脚点在“生产力”,重点面向新兴领域,面向未来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动态合理地配置资源,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优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财政科技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全链条全方位提升。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壮大“新实体经济”,不断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

三、激活人才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性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猛发展下,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的活跃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上是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的过程,而人才则是这一过程中的首要驱动因素。人才所拥有的先进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是催生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人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牢牢把握人才这一第一资源,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因素,充分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能。

《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总体排名第12位,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世界第一。截止目前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数量居世界第一,高素质创新人才已经超过6000万人,继续保持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力资源优势。但是随着ChatGPT、Sora等技术问世,如何加强适配新质生产要素、生产关系的新质人才培育,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新问题。因此,我们要同频“产业需求”招才引才。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和规划,统筹用好高校院所、社会组织等资源力量,优化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多方协同招引“高精尖缺”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更多“源头活水”。要聚焦“躬行实践”育才用才。坚持自主培养这条主渠道,探索建设“政校企”合作平台,通过联合培养、项目攻关等方式,把人才培养嵌入产业发展,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要厚植“发展沃土”留才兴才。科学设置评价标准,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以知识、能力、贡献等为要素的多维评价体系,激励人才创新实干,以制度竞争力换得人才竞争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制度性保障。(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第50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盐城师范学院党办校办副主任、沿海发展智库特约研究员)

来源:理论之光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