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人文周刊 > 新潮 > 图片 > 正文
刘洪波:万年钟与好祖先
2017-09-15 09:22:00  来源:新华日报

  有人留下文件,交待一百年后才能打开,写的是什么,是一个谜。有人埋藏一些物品,要求几百年后开启,几百年后的人怎样看待这些物品,也是个谜。还有人冷冻身体,要求待其所患疾病被攻克后再复活治疗,到时候复活是否成功,同样是个谜。

  回溯时间,会有很多谜题,例如我们不知道汉代人怎样吃早餐。时间指向未来,会有更多的谜题,因为过去多少有些线索可供复原之用,而未来则除了基于现实的想象,没有任何迹象。

  可是有一个1996年成立的“今日永存基金会”,其旗舰工程是制造“万年钟”——运行一万年的时钟。

  今天的计时工具可以历时数千万年而误差不到一秒,但这只是理论能力,而非实际运行指标,大概率事件是做不到。万年钟则自动同步太阳时间,确实能够正常运行一万年并保持精密性。

  农业文明以来的人类历史也就一万年,至今我们没有发现任何一件有万年历史而未损耗的人造物。石头建筑会风化,机械设备会磨损,组合设施会散架。而且地质条件变化,沧海桑田,古代文物包括整座城市都需挖掘才能“出土”。可见制造一个精密运行一万年的机械装置意味着多大的技术雄心。

  万年钟在技术上固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更重要的是怎样使万年钟拥有意义。就今天的计时需要而言,这座钟可以说是多余,因为今天计时是依靠成熟的全球计时制度和诸多原子钟协同的全球标准时钟系统。是与时间有关的文化、思想,使得制造万年钟可能被视为一件应该严肃对待的事情。

  “今日永存基金会”的理念“今日永存”(Long Now),来自英国摇滚音乐家布莱恩伊诺。在做客纽约时,伊诺对《纽约客》的主张“活在当下”不以为然——“对我而言,这是‘短暂的现在’……‘当下’绝对不是某个时刻。‘今日永存’就是承认你所在的某个时刻既是源自过去,也是未来的种子”。伊诺认为,有意义的不是稍纵即逝的“当下”,而是“当下”在历史链条、时间长河中的意义。万年钟的设计者则希望在计算越快人们越不耐烦的时代,在千年之交人们只搞“倒计时”而不考虑下一个千年的时代,制造一台最慢的计时器,每年上一次发条,一年滴答一秒,一千年鸣响一次,一万年持续计时,以唤起人们对时间深度的注意。这座钟如果运行下去,就意味着开创一个持续万年的传统。这雄心真是堪比愚公。

  今日永存基金会的发起人,是率先研究超级计算机的美国科学家丹尼希利斯。他也是互联网先驱,世界上第三个域名的注册者,多个科学杂志的编辑,担任过迪斯尼研发部门总管,还拥有创新型企业“应用思维公司”。总之,希利斯是一个兼具科学理性和经济头脑的人物,发起今日永存基金会、制造万年钟绝非一时兴起。

  与希利斯一道建立基金会的,还有凯文凯利,他在有关万年钟的文章中说:“如果一个时钟可以持续一万年,难道我们不应该确保我们的文明吗?如果我们个人死后,时钟继续运行,为什么不尝试其他需要后代去完成的项目?更大的问题是,病毒学家乔纳斯索尔克曾自问:‘我们是很好的祖先吗?’”

  我们是很好的祖先吗?这个问题,真正是面向未来,而且是以万年为单位的未来,其深谋远虑远超“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今天的我们,可从来没想过万年前的祖先是不是好祖先,因为祖先是不可改变的,是我们得以出生的前提,好坏勿论。而且时隔万年,对祖先只能是遥远的打望,说自豪比较朦胧,说怨念则绝不会有。万年之后的人们,会对我们这些祖先做价值判断吗?当然,万年之后的人们会不会评价我们、怎样评价我们,并不影响我们持有“做一个好祖先”的态度,这思想的神圣庄严,会让只关注当下的人们把眼光放长远些。

  今日永存基金会里,许多人“不满意我们社会的注意力跨度只有五分钟”,万年钟就是要以永久计时的方式,让人们将注意力延伸到文化永恒上来——“这座时钟为我们创造那些超越个体生命体验的、具有更大时间跨度的项目树立了榜样”。亚马逊公司的缔造者杰夫贝佐斯为万年钟样品出资4200万美元,科幻作家尼尔史蒂芬森甚至提出要确立一个“准宗教法则”来维护万年钟。

  万年钟仍在制造中,制造者们借它提出的观念令人动容。当我们面对巨石阵、金字塔等等明显具有超绝雄心的古人作品时,也会为之动容——动用巨大的脑力、体力和物力,只为表现“永恒”这种精神价值。但是,前人在构筑这些“永恒”之物时并不了解,无论技术还是介质还是主题,这些构筑都做不到永恒。因此,我们在面对巨石阵和金字塔时,产生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莫大的震撼,也有一种在文明阶段上“居高瞰低”的怜悯,觉得这巨大的努力真是令人心疼。农业文明以来一万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以万年为预期去设想问题、提出方案是多么的不靠谱。

  人类“制造”出等长的小时、分、秒,只有几百年历史,把“人造时间”变成生活组织原则,只有上百年历史。过去人类以怎样的方式来看待时间、度过时间,还是个谜题。现在,创新正在急速改变社会与文化,技术或将使人像造物主一样创造出智慧生物、智慧机器、智慧机电人。那么,万年后的智慧会以怎样的物质方式存在,人还是不是唯一的“万物之灵长”,是否依然拥有统治地球的地位,会不会被地外生命掳获,是否移民到新的星球,会否被别的智慧形式取代,都不得而知。即使万年后人类仍是主宰,那时以怎样的方式计量时间、运用时间、度过时间,也不得而知。

  假设遥远未来的文明与今天我们的价值观念、时间观念一样,是不是太古怪?因为,上溯远古,不仅没有一件万年的人工构造得以无损保存,更没有哪一样人类文化不是“时移世易,变法宜矣”。寄希望于后人一代代维护我们的时间文化,大概率事件是对后人无所助益,只是满足我们自己的狂想。以物质形式确保我们的时间文化“万年不朽”,其实也是抢先固化其未来的文化地位,这或许可以称为“未来殖民主义”。

  但,只关注当下,也确实不是“好祖先”应有的态度。

  (作者系著名评论家)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洪波   编辑:韦轶婷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