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人文周刊 > 新潮 > 最新推荐 > 正文
神来之笔
2018-03-02 09:26:00  来源:新华日报

  正值元宵佳节,红光影里透琉璃,月色圆中蕴翡翠,买汤圆,煮汤圆,吃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团圆是中国人的幸福配方,元宵节,就是奔着团圆而去,也是随着团圆而来。

  渴望与亲人团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力量,不管遇到什么样强悍的阻力,仍有坚不可摧的盎然生机,就像一股激流穿行崇山峻岭,在突围之中更加汪洋恣肆。这肯定隐伏着人性的大结构、大趋势,但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传统中,实现的方式却是那样的纤巧和简单,就是看看父母,看看爱人,看看孩子,看看亲朋好友。人们感觉孤单的时候,那颗心便会往最温暖的地方靠近,其实那个最温暖的地方,就是家。几千年文化的薪火相传,各种各样的节日都逐渐积淀成团圆的日子,元宵节当然也是如此。通过许多名著,我们可以读到各不相同的微妙感受。

  在《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正好赶上元宵佳节。“昌明隆胜之邦,诗礼簪缨之家”,到处是花团锦簇,灯光灿烂,珠玉生辉,笙歌聒耳,锦绣盈眸,但落脚点还是在于元春与家人团圆。在这看似热火烹油的纷繁世界中,插播一段人伦欢聚的场面,并不是隐喻贵族豪门的花好月圆,而是在银花火树之中寻找普通人家的快乐源泉。到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元宵节就没有那么喜庆了。《水浒传》第三十三回中,宋江前往清风镇观看元宵之夜的花灯时却因此遭劫被捕。《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中,五位大臣联手在元宵节之夜倒戈伐曹,结果死于乱军之中。一个是生离,一个是死别,元宵节里的人世沧桑令人感慨唏嘘。《西游记》的故事虽曲折变幻,但最后还是回到了故事的主脉。第九十一回,唐僧师徒四人进城观看灯会,本应是出文戏,却变成了武打戏,三个妖精化作一阵清风将唐僧摄到洞中去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与三个妖精进行殊死搏斗,最终解救了唐僧。这个故事的亮点就在于最后化险为夷,师徒四人重新团圆,不仅可以继续去西天取经,也满足了我们的审美欲望!

  大团圆的结局在中国古典戏剧中几乎遍地开花。《西厢记》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牡丹亭》是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还魂团聚,《长生殿》是李隆基和杨玉环在天上相会,《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双双化蝶……这一生,遇到过你,便已经是最好的团圆,相知者相爱,相爱者相生。地上连理,天上比翼,空中双飞,人间团圆,如此比肩接踵,联翩而至,定格化,通用化,经典化,也就成了叙事的主导模式。现代戏《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等,都顺流而下,余波绮丽。西方戏剧迥然不同,无论是《哈姆雷特》《李尔王》,还是《奥赛罗》《麦克白》,绝少出现大团圆式结局。

  “大团圆”作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是从不言弃的民族性格及美学观念的艺术折射。在儒家看来,只有奉行中庸之道,才能达到和谐大同的境界。可以说,“贵和尚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是大团圆结局产生的深层次文化根源。但我们更加看重中国文化筋骨中那种矢志不渝的想象性思维,洒得开,活得透,走得畅,挺得住,决不让希望破灭,所有的故事都不应该是悲剧,因为故事还未结束,还要继续,人们又总是渴望超越自我、突破局限,实现自己的理想,大团圆就是坚定信念的肯定,是人们渴望超越自身局限的体现。当然,人生肯定会有许多无法超越的局限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人们对此没有消极,也没有退让,而是更希望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方式,去填补情非得已的距离和残缺,希望给人生带来更加鲜艳的亮色。尽管当今网络通讯四通八达,瞬间即至,但最繁华的时刻、最热闹的场面总是免不了对亲人的思念,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无论身在天涯,还是海角,都有血浓于水的感觉!

  盼团圆,庆团圆,对美好向往的不懈追求,经过长期的淘洗转化,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生命的哲学和艺术的视野,变成了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为中国人特有的行为、习俗、观念、信仰、思维方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自觉不自觉地指导着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物和人与自己的关系,也常常能够产生画龙点睛的作用。长河悠远,岁月无痕,天地喜乐,家国团圆,中国人对团圆的追求,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矢志不渝,生生不息。再远也要赶回家过个团圆年,再忙也要赶回家看一看爹娘,再累也要赶回家吃顿热乎饭,因为我们都有一个红红的中国结,大地不老,月光普照,团圆就是中国文化的神来之笔!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永祎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