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参事 > 最新推荐 > 正文
以现代化都市圈引领江苏省域一体化
2020-09-29 09:03:00  作者:刘西忠  来源:新华日报

以现代化都市圈为主要单元和重要抓手,在规模和层级上更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既有助于避免单一大城市无序扩张和摊大饼式发展,又有助于先把城市群中基础最好的大都市圈做强,使之成为城市群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从而支撑和引领更大范围内的一体化发展。

作为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省内城市综合实力普遍较强的江苏,通过完善现代化都市圈布局,把江苏一个个实力雄厚的“舰船”整合成“联合舰队”,有利于增强抵御风浪的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大大提升江苏区域发展的整体能级。

2019年7月,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推进包括省内全域一体化等六个方面的一体化。2020年8月,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做深做实苏锡常、宁镇扬一体化发展和锡常泰、苏通跨江融合,加快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内大循环”。以现代化都市圈引领省域一体化,既是江苏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参与新一轮一体化区域布局的迫切需要,更是担负为国家发展探路使命、推动省域治理现代化走在前列的现实需要。

培育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区域布局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八个方面共27条思路举措。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根据清华大学课题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全国34个都市圈,总面积约占全国的24%,人口占59%,地区生产总值占比高达77.8%。

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对于此前已经规划的由26个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及规模和体量更小的单一城市或者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大都市区,以现代化都市圈为主要单元和重要抓手,在规模和层级上更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既有助于避免单一大城市无序扩张和摊大饼式发展,又有助于先把城市群中基础最好的大都市圈做强,使之成为城市群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从而支撑和引领更大范围内的一体化发展。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推进都市圈协调联动。

以现代化都市圈引领省内全域一体化,江苏具有良好的战略储备和基础条件。江苏是全国最早规划建设都市圈的省份。在2002-2003年间,省政府就陆续发布苏锡常、南京和徐州三大都市圈规划。2015年7月,《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提出加快构建“一带二轴,三圈一极”城镇化空间格局。近年来,江苏一方面大力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同时把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重中之重,苏中苏北地区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短板正在逐渐补齐,为江苏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创造了坚实的条件。作为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省内城市综合实力普遍较强的江苏,通过完善现代化都市圈布局,把江苏一个个实力雄厚的“舰船”整合成“联合舰队”,有利于增强抵御风浪的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大大提升江苏区域发展的整体能级。

以现代化都市圈引领江苏省域一体化,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路径入手:

以现代化都市圈发展战略和规划创新,引领江苏省域一体化。坚持遵循和把握客观经济规律,把优化江苏发展空间布局、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作为推动江苏全域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和最主要的抓手之一,出台相关意见,研究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在省级层面积极推进出台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由省发改委指导,中心城市牵头,制定苏锡常、徐州、南通等都市圈发展规划。把江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江苏重要都市圈发展规划、江苏各项专业发展规划、江苏各城市发展规划有机贯通起来,增强江苏参与新一轮区域发展的新优势,提升江苏发展新动能。

以现代化都市圈空间布局创新,拉升江苏省域一体化。凸显热点,做深做实苏锡常都市圈,积极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打造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突出重点,以跨江通道建设促进跨江融合发展,加快南京都市圈内宁镇扬一体化的步伐,促进苏通、锡常泰等跨江都市圈的形成,实现扬子江城市群、沿海发展带和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大协同。突破难点,以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增强淮河生态经济带与扬子江城市群的对接能力,在稳步推进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四省十市共建的同时,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推动江苏境内徐州都市圈(徐州、连云港、宿迁)发展,为苏北发展赋能。填补盲点,在抓好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的基础上,规划培育由南通、泰州、盐城组成的南通(通泰盐)都市圈,更好地对接上海大都市圈和苏南发展,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北向发展的“蓝色板块”,着力扭转长三角北翼弱小的被动局面。做强支点充分发挥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优势,支持江北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创新支点,支持泰州建设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支持通州湾建设江苏新的出海口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连云港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强支点”。充分借力加密过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促进无锡、常州与泰州、扬州地区的合作,做强常州、泰州和淮安等江苏纵向中线的三个支点,促进“江苏中轴”快速崛起。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推进都市圈建设,把发展轴、发展带与都市圈和城市群有机地连接起来,把江苏四沿战略与四大都市圈战略统筹起来,构建省域一体化发展的“四梁八柱”。

以现代化都市圈交通体系和产业体系创新,支撑江苏省域一体化。借鉴深圳福田市高铁建设经验,推动高铁进城,大力发展城际、市郊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建设,要坚持以我为主,苏中苏北要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尽快补短板,苏南要改变“有路无网”局面,着力在布局和功能的完善提升、强化南京枢纽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上下功夫,通过建设轨道上的江苏,加强主要城市与枢纽城市之间的关联性,更好地带动省内全域一体化发展。在产业发展上,以推动都市圈内各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推动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夯实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要把都市圈战略与江苏重点发展的“13+1”产业集群结合起来,把苏南苏北共建园区、开发区的经验和做法在都市圈内推广,大力发展都市圈内部和都市圈之间的特别合作区和飞地经济。

以现代化都市圈统一市场建设和文化认同创新,驱动江苏省域一体化。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为重点,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在都市圈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都市圈思维是合作而非竞争思维,是共建共享共赢思维,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更多地由个体向整体转变,由竞争向合作转变,由内部锦标赛向抱团参加更大范围的团体赛转变,由“你们”的局外人心态向“我们”的参与者心态转变。要通过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设,增强都市圈内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区域认同,强化都市圈发展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支撑。

以现代化都市圈生态生活品质创新,诠释江苏省域一体化。统筹生活生产生态布局,实现都市圈范围内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是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内容。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有利于缓解大城市病,让更多青年人在就业质量和生活质量之间找到平衡。现代化都市圈,既要有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还要有现代农业,不但要有现代化的城市,还要有现代化的乡村,不但要有现代化的硬件设施,还要有现代化的高品质生活,以都市圈内的生态保护协同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美丽江苏建设。

以现代化都市圈体制机制创新,赋能江苏省域一体化。充分发挥省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两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省级统筹推动+中心城市带动+支点城市合作互动”格局。坚持分类管理,针对都市圈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政策体系。对于南京都市圈和徐州都市圈而言,短期内重点还是做好宁镇扬淮和徐连宿省内城市之间协同的文章,以都市圈带动大都市圈。建议在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体现和强化现代化都市圈的目标导向,对都市圈内中心城市和支点城市的作用分别进行考核,形成推动省域一体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长三角专项项目[批准号:19CSJ002]研究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王逸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