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前沿 > 最新推荐 > 正文
百姓富:脑袋口袋富 先富带后富
2019-11-12 08:43:00  来源:新华日报

  

  

  嘉宾: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院长 章寿荣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院长 段进军 主持: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记者 袁媛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华日报社全媒体评论理论部共同主办的“强富美高”五年答卷系列访谈,今天推出第二期。本期主题聚焦“百姓富”,相关内容同步在“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交汇点客户端、“理论之光”网站、“理论之光”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呈现,敬请关注。

  江苏百姓进入相对富裕阶段

  主持人:“百姓富”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目标之一,它包括哪些内涵?

  章寿荣:第一,“百姓”是“百姓富”的主体。“百姓富”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现实注解。“百姓”是实现生活富裕的主人翁,既是生活富裕的直接创造者,也是生活富裕的直接受益者。“百姓富”不是上天赐予的,也不是外人赠予的。实现“百姓富”还是要靠老百姓自己,要靠他们自己奋斗、自己创造。

  第二,“富”是“百姓富”的客体。这里的“富”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点,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既强调“富”的社会物质基础,也强调“富”引发的社会治理效果,即由“百姓大富”,达到“天下大治”。正如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管子所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百姓富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有了可能。

  第三,“百姓富”是“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以人民群众的理解来说,“小康”是殷实满足的生活,“富裕”则是宽裕富足的生活。“百姓富”是“全面小康”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目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享受比小康更好的生活。吃不讲饥饱,而讲营养;穿不说冷暖,而说时尚;住不看大小,而看气派,要让老百姓活出中国时尚、中国气派。今天,人民群众活得滋润不滋润,和全面小康什么时候实现来得同样重要。

  主持人:过去五年来,江苏人生活越来越幸福。“百姓富”的江苏成就有哪些?

  段进军:2014年江苏地区总产值6.51万亿元,2018年达9.26万亿元。全省上下践行“先富带后富”,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18年江苏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占比达75%。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8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096元,同比2017年增长8.8%,是2014年27173元的1.4倍。

  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34346元,2016年突破4万元,2018年达到472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14958元,2018年突破2万元,达20845元。城乡收入比,从2015年的2.287:1,降至2018年的2.264:1,城乡差距一定程度减小。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进入相对富裕阶段。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14年的23476元提高到2018年的29462元,增长了25.50%。恩格尔系数由28.5%降至26.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2014年的11820元提高到2018年的16567元,增长了40.16%,恩格尔系数由31.4%降至26.2%。201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趋同,标志着城乡居民生活均进入相对富裕阶段。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更表现在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说基本的物质型消费,比如吃、穿、行在总收入中占比越来越小,而发展型消费占比越来越高。百姓在教育、培训、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和时间越来越多,越来越注重精神型消费。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反映“百姓富”的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说明人们不但物质富了,而且精神也富了。消费结构的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的品质,从供给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

  主持人:“百姓富”的富,应是共同富裕的富。江苏是如何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

  章寿荣:第一,注重“人”的作用,调动各级各类创富主体的积极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是直接参与社会财富创造。江苏是科教大省、人力资源大省,近年来,江苏先后出台“科技改革30条”“双创新政34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既注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科技工作者等重点群体的积极性,也注重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道路,把蕴藏在广大劳动者身上的创富潜力激发出来。在脱贫攻坚战中,江苏也注重“人”的作用,坚持“扶贫先扶志”,鼓励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着手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从而使致富之路走得更宽、更长、更远。

  第二,注重产业的力量,夯实“百姓富”的经济基础。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最主要的是分享产业发展成果。江苏高度重视通过做强做大产业,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比如,在第一产业,江苏结合乡村振兴,打造引领农民致富的千亿级农业产业。在第二产业,江苏围绕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13个优势产业集群,形成江苏最鲜明的产业优势。“百姓富”离不开“经济强”,特别是离不开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强”。江苏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业强了,创造的实体经济财富多了,江苏“百姓富”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在第三产业,构建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发挥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改善民生的独特作用。把发展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传统的如商贸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的如观光休闲、养生养老等。

  第三,注重协调的重要性,全方位促进“百姓富”的均衡发展。注重区域均衡发展,早在1984年,就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方针。南北共建园区加快了苏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带动了苏北群众致富。当前,全省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全省所有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苏中苏北地区涌现出一大批百强县、百强区、千强镇,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拓展了江苏的共富空间。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江苏最早实施“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后来发展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再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得农民分享更多发展成果。注重不同社会群体的协调发展,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积极拓展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渠道,为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兜底保障。倡导“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江苏正在逐步形成比较均富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即中间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均富社会,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展示。

  精神物质“双富裕”

  主持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包括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富”应怎么理解?又应如何实现?

  章寿荣:精神生活的“富”是“百姓富”的目标内涵之一,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实现“百姓富”,就是要同步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双富裕”,其中,精神生活富裕是决定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难点和关键点。精神富裕不会在实现物质富裕之后自动实现,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必须及早动手、长期坚持,做到久久为功。

  江苏在推进精神共富上,形成一些特色做法。比如,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经济为中心,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善于总结在创富过程中形成的江苏创业精神,如“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园区精神”,以精神力量进一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推进精神文化的“三强两高地”建设,根据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讲话要求,把江苏建设成“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特别是江苏坚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工程来抓,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敬、诚、善”入手,引导人民自觉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重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通过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观等做法,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方位提升人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与社会文明程度。

  办好每件民生实事

  主持人:“百姓富”,要靠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实现。江苏在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做法?

  段进军:就业是富民之本,创业是富民之源。2018年江苏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扶持30.1万人成功创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创造更多高端就业岗位。2019年上半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32.5%和44.7%。大力促进农民创业,因地制宜打造富民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整合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创新园区。截至2018年底,江苏全省累计有199.4万的年收入6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72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达标,均超过了序时进度,经济薄弱地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教育事业的进步是精神富足的基础。江苏的教育事业很发达,我们基础教育做得很扎实,高等教育也接近了大众化水平,职业教育也在高质量发展以满足市场需求。2018年5月14日,《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出台。6月25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出台,进一步深化我省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质量,不断增强教育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同时,我省实施高职教育创新发展卓越计划,立项建设22所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实现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十连冠”。

  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惠民水平。2018年全省基本医疗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水平稳步提高,基金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5%以上和70%左右。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一站式结算,所有参保人员均已纳入异地就医跨省直接结算范围。2018年全省各类养老床位达到67.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7.4张;截至2018年底,全省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07家、社区老年人助餐点8094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94万家。

  主持人:我们应如何进一步提升江苏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段进军:据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数据显示:江苏百姓认为个人生活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年年上升,2016年为63.8%,2018年上升到75.8%,比2016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这说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成果,越来越多地惠及普通百姓,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还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不断地发展,才能为江苏的“百姓富”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政府要做一个“贝壳”,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的贝壳里哪怕一粒“微尘”,都有可能变成“珍珠”。回顾这些年我们之所以在“百姓富”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了改革开放,形象地讲就是“开放”和“放开”。改革就是“放开”,让微观的个体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坚持“开放”和“放开”,老百姓自然会产生追求一种美好生活的内生“激励机制”和内生的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们在奋斗的过程中既可以得到一种“物质富”,也可以享受到一种价值实现的“精神富”。因此,要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就必须通过改革开放释放经济的活力,让微观个体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发展的理念,要树立一种均衡的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硬发展是没道理”。我们不能只为GDP,而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一切发展都要以人民为中心,都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不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要不断地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不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也要满足人们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单一维度的经济发展,要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一种平衡。 本报记者 袁 媛

  策划:刘庆传 孙 敏

  摄影:魏晓敏

  视频:丁 峰 费念渠

  剪辑:张浦励 张梦喆

  杜雅倩

  美编:郑玲玲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黄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