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热点思考 > 正文
思想“说得透”必须理论“讲得通”
2017-03-02 10:37:00  来源:新华日报

  热点思考

  党建的着重点是制度建党,关键点则是思想建党。只有思想入党,“不忘初心”,达到“不想腐、不愿腐”的境界,制度的笼子与公权之间才能消弭对立状态,超越“不敢腐、不能腐”的底线,实现自觉性统一,制度建党才能落到实处,不打折扣。思想建党的要求是什么?是对党的宗旨、目标、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对共产主义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蓝图的体认与操守。这个道理看似很简单,但要在现实中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达到这一点,却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都在探索的课题。

  对党员的教育,我们党一贯重视灌输模式,无疑,这在建党初期是非常有效的。但历史走到今天,民族危机得到缓和,市场经济下的财富意识和享受观念蔓延起来,很多党员干部已经忘掉“初心”,思想入党的灵魂丢掉了,如果再简单地重复过去的灌输式教育,思想建党就会流于形式、止于表面,有过程、没效果,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入党。

  当前对党员的教育,关键是找回思想入党的灵魂,“不忘初心”,重拾建党初期那种强烈的民族责任、历史使命,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要求对党员的教育必须做到“说得透”,就是能够结合党员干部的现实生活、工作实际,讲出让人服气的道理、耐人寻味的思想和浸入到心坎里的观点。而要“说得透”,这不只是思想教育者的“嘴上功夫”,还需要理论工作者的“笔下智慧”,因为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对党的思想教育,要想“说得透”,就必须在理论上“讲得通”。当前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已经没有“讲不通”的地方,完全可以支撑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的确,现有的理论成果体系完全可以提供学术支撑,但是,要想达到思想教育“说得透”的客观要求,应该反思,马克思主义真的没有“讲不通”的地方了吗?没有理论上的“讲得通”,就不能保证思想教育者自己“想得通”,又如何保证对党的教育“说得透”?

  其实,当前有很多反映现实的重大理论问题直接叩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很多重大理论问题不是纯粹形而上的哲学反思,而是形而下的现实折射,关系到对党的宗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但是,传统理论基本上采用外部并列辩证关系的解释范式,本质上仍然属于“知其然”,而没有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是锦上添花般的更高要求,而是亡羊补牢般的基本责任。

  理论创新不能只是一声呐喊,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从应然的角度看,二者本该辩证统一,兼容并进,但从实然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好似“负重前行”。其实,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创新不能突破“知其然”而升华到“知其所以然”境界的客观反映。当意识形态性仅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其然”层面上的时候,就只能通过固化马克思主义已有的科学性来满足意识形态安全要求,因为不能“知其所以然”就不能以理服人,反过来就只能通过把“知其然”教条化来以势压人,即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名义强行把“知其然”当成既定真理,不能突破。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有容的科学真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不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置于意识形态的“笼子”里故步自封,而应该适应时代要求,不断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因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归根结底不是依靠强制力,而是真心信仰的力量。

  (作者为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龚培河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