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思想周刊 > 新论 > 最新推荐 > 正文
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2024-02-28 09:23:00  作者:刘昀献  来源:新华日报

如何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呈现出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应当而且能够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必须全面、系统、深刻地把握其辩证统一关系,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坚持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活力即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的发挥,社会如果缺乏活力,就缺乏创新动力,人们参与现代化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秩序指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体现为社会的协调、稳定和有序,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人们创造力的迸发和潜力的发挥提供基本前提。活力与秩序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须实现社会活力迸发与社会有序运行相统一、相协调;确保现代化事业在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中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实现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是其本质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是人民幸福,它从本质上不同于西方以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现代化。它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要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样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人民创新创造活力,以主人翁精神满怀热忱地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来。

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其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需要活而有序的环境;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依法治国,才能锚定目标行稳致远。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现代化建设的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依法治国方略,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在正确轨道上顺利推进;才能有效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建设一个活而有序的社会,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伟力。

实现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情况更为复杂、任务极其艰巨,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是实现现代化需要把握的关键问题。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汲取新中国70多年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经验启示,全面、准确把握活力与秩序的辩证关系,在活力中保持秩序、在秩序中激发活力,实现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开创的现代化道路,在世界现代化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其五大特征蕴含着活力与秩序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需要充分激发14亿人民的创造创新活力,又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安定有序;既要调动全社会创造财富的主动性,做大“蛋糕”,同时也要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分好“蛋糕”,实现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避免陷入社会结构两极分化、社会对立的陷阱;既要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土地、劳动、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和社会各个体的创造力竞相迸发,创造出丰厚的物质文明成果,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要避免走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既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又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绝不走西方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身特征内含激励和约束、发展和安全、整体与局部、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中国发展与外部世界等多重逻辑,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实现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这是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

依据基本国情和不同发展阶段,坚持活力与秩序相统一,维持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是我们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主线和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有效的经济体制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社会管理体系,迅速将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序组织起来,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经济体制秩序有余而活力不足的弊端逐步显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建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把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极大释放了经济社会活力,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进了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及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等引起的风险隐患也呼唤着改革的系统性全面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持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使秩序与活力日益动态平衡,为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历史启示我们,不断推进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我们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在新时代创造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的更大奇迹。

在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中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既要以旺盛活力提供社会发展动力,也要以安定有序赢得长远发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目标稳步前行。

要坚持和发扬党的民主集中制。由“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所构成的民主集中制,实现了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秩序的统一;既能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又能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既能充分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又能形成全体人民的统一意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既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党员和人民群众权益,又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我们这个社会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并把人民的意志高度集中起来,确保国家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论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化制度优势为国家治理效能,还是破解体制障碍、保证国家社会长治久安,都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开放。尤其要深化科技和人才体制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方式,鼓励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创新创造;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以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实干创造业绩、奋斗创造幸福的导向,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潜能,充分调动各领域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一方面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安全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必须把保证国家安全置于治国理政的全局高度,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既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国家安全实力,又通过营造安全环境激发创新发展活力、保障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重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参与社会治理意愿强烈,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创新完善鼓励多方参与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搭建互动平台和载体,建立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要树立大抓基层的政策导向,不断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既建立疏密有度的制度约束,让社会成员依法依规行事,又搭建开放包容的创造空间,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从而使中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和谐有序又充满活力,使中国式现代化在活力与秩序的动态平衡中稳步推进,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的现实!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