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利率是货币经济运行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经济变量。一国中央银行实施利率的效果,也是国内外学者经常讨论的热点问题。事实上,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们就一直非常关注利率及利率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更是多次调控利率以实现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政策目标。201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2015年10月,又宣布取消存款利率上限。这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为我国中央银行实施价格型货币政策框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制度准备。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利率政策运行效果如何?制约利率政策效果的关键性因素有哪些?如何切实提升中国利率政策效果?未来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规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和转型?我国利率政策如何与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相协调?回答这些问题,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教授于波以“转型期中国利率政策”为研究主题展开了系列研究,成功申获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后几经修改完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转型期中国利率政策效果研究》这部专著。总体而言,该著作具有以下特色:
研究视角新颖。该著作基于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角度,立足经济转型、利率传导机制和利率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主要从经济体系视角(经济主体行为层面、产业层面、区域层面)、货币操作规程视角以及货币政策分析视角(转型深化期、经济新常态)等,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利率政策演变及其效果。
紧扣中国实践。该著作提出,中国转型期利率政策传导机制与传统教科书理论有所不同。对中国转型期利率传导机制分析,必须考虑几个异质性因素的影响:第一,利率双轨制是中国利率传导机制分析的现实背景,市场化利率和中央银行管制利率同时并存;第二,中国各类市场发育成熟程度不一,市场作用机制还不够健全;第三,中国国有经济成分比重较高,市场经济主体行为选择还存在一定的“非理性”;第四,中国工资和物价调整还存在着“黏性”特点;第五,中国货币政策操作规程还存在着特殊性,如央行管制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规模偏小等。
观点主张鲜明。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该著作发现转型期中国利率政策具有“边调控边优化”的特点,较好地发挥了政策调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体制性、机制性等因素制约,利率政策还未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立足世界各国货币政策实践及其演进趋势,该著作提出,中国中央银行应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利率政策制度变迁,全面放松利率管制,适时构建起以利率政策为核心的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规程。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