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主小传
肯·罗宾逊爵士,英国华威大学教育学教授,创造力研究专家,2003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为爵士。
核心提示
● 如果不做好犯错的准备,你永远都做不出有创意的事情。
● 创新活动往往就诞生于学科间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之间所产生的互动,在我看来,创新就是“产生有价值的原创思想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每个孩子身上都蕴含着巨大的才能,可它们却被成人社会磨灭、埋藏了。在这里,我想谈谈教育和创造力,我相信在当今这个时代,创造力在教育中的地位同读写能力一样重要,理应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孩子的创造力是怎么丢失的
前些日子我听到一个故事,有个6岁的小姑娘在上绘画课时,她坐在教室后排画得很认真,可她的老师很奇怪:她以前从没这么认真过啊!于是老师走过去问小姑娘:“你在画什么?”
“我在画上帝”,小姑娘答道。
老师不解:“可是从来没有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啊!”
小姑娘答道:“等我画好他们就知道了。”
我儿子4岁时,参加了一次耶稣诞生记的戏剧排练,剧中有三个国王来朝拜的情节,三个孩子依次出场,第一个男孩说道:“我给您带来了金子。”第二个男孩说道:“我给您带来了药。”第三个男孩说道:“这是Frank送来的。”(根据圣经,送来的是乳香,但“乳香”的英文单词很长,念出来音很像“这是Frank送来的”)戏演完后我们问那个念错台词的第三个小男孩:“你觉得你的台词妥当么?”他说:“当然!干嘛这么问,有问题吗?”原来孩子们的表演都是天真无邪的随性演出啊!
从这两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有临场发挥的本领。不知情,便即兴,孩子们可不是怕犯错误的人。当然,我并不是要说犯错误跟有创意可以划等号。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不做好犯错的准备,你永远都做不出有创意的事情来。可惜长大成人之后,曾经的孩子们绝大部分慢慢失去了孩提时代的创新能力,变得畏畏缩缩,唯恐犯错。
顺便提下,公司运营中也存在对错误一味指责的情况;我们的国家教育体系同样也是一个对错误苛责至极的地方。长此以往,人们的创造力就被教育慢慢地吞噬了。毕加索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在于我们长大之后能否继续保持艺术家的本性。我坚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创造力并非与日俱增,反而是与日俱减。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创造力被教育扼杀了。怎么会这样呢?
现行教育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上所有的教育系统都有着相同的学科金字塔,无论到哪都是这样。塔尖是数学和语言,向下是人文学科,艺术在最底端,全球普遍如此。
在这颗星球上没有一个教育系统会像上数学课一样天天给孩子们上舞蹈课。现实中的真相是:当孩子们长大时,大人开始逐步地驯化他们,首先是腰部以上的上肢,然后是集中训练他们的大脑,并且渐渐地将训练偏移到大脑两个半球中的其中之一。
假设你是一位外星来客,想考查地球上的公共教育究竟有何用途。在得出结论之前,我建议你先看看我们公共教育的产出,看看究竟是谁通过教育获得成功?是谁中规中矩完成使命?又是谁得到了所有的小红花?哪些人是最后的赢家?我想你会据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全球公共教育的所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教授,他们是教育体制最高端的产品输出。我过去也曾是其中一员,不过我们不该将他们推崇为衡量所有人类成就的鉴定印章。他们所代表的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无数生活方式中的一种。
当今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学术能力为理念,这是有缘故的。19世纪时为了满足工业化的要求,整个教育系统应运而生,学科金字塔的构建植根于以下两大理念:
第一,对于工业岗位来说最实用的学科排在顶端。一个上学的孩子会在外界的“循循善诱”下慢慢放下自己的一些爱好,因为很难指望靠这些爱好找到饭碗。
第二,学术能力。高校按照自己的模式设计了现行的教育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人们的智力观日渐狭隘,“学术能力”慢慢变为“智能”的代名词。细细想想的话,你会发现世界各地的公共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时间阵线被拉长了的大学录取过程。由于自己的特长在学校中并没有得到珍视,甚至还被苛责,这种体制令许多才华横溢、睿智、富于创造性的学生对自我价值失去信心。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预测,未来三十年内全球的教育系统毕业生人数之巨将到达历史之最。高科技及其对工作岗位的影响,人口学以及人口大爆炸,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效应是:学历缩水,过去需要学士的岗位现在开始要硕士了,过去要硕士的岗位现在得要博士了。
推崇人类想象力的天赋
这是个“学历膨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隐约看出整个教育结构正在经历着的重大转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重新审视自己的智能观。
首先,智能具有多元性。我们运用各种感官方式来认识世界,比如视觉、听觉、触觉、抽象化、动态化等等。
其次,智能具有交互性。创新活动往往就诞生于学科间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之间所产生的互动,在我看来,创新就是“产生有价值的原创思想的过程”。
顺便提下,大脑里连接左右半球的神经组织叫作胼胝体,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大脑中的胼胝体要稍微厚一点。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女性更擅长同一时间做好几件事情的原因吧,大量的科学研究可以证明女性在“多任务运行”上比男性具有优势。
第三,智能具有独特性。目前我正在写一本新书,源自我和一位女士的谈话。她叫吉莉安·林恩,她是一名舞蹈指导,指导过歌舞剧《猫》和《歌剧魅影》。
我曾经是皇家芭蕾舞团的一名委员,有一次我和吉莉安一起吃午餐,我问她:“你当初是怎么走上跳舞这条路的?”她告诉我这个过程很曲折,当年她在学校的表现几乎令人绝望,学校写信给她父母说:“我们认为吉莉安有多动症”。
那时候的她在学校无法集中注意力,总是坐立难安,我猜她当时应该患了今天人们所说的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但当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有这种疾病。
她妈妈带着她就去看专科医生。那是一间铺着橡木地板的诊室,诊断到最后,她被领到椅子上坐了下来。她把双手压在屁股下,耐住性子坐了20分钟,这段时间里医生和妈妈谈论了她上学时出现的问题:这个八岁的小女孩在学校总不停地骚扰同学,从来没有准时交过作业……最后,医生过来坐在她身边说:“你妈妈和我讲了你的所有事情,现在我要和她私下里谈谈。你在这儿等着,我们很快就回来。”
就在他们离开房间的时候,医生拧开了桌上的收音机。走出房间后,医生对她妈妈说:“就在这儿吧,看着她”。吉莉发回忆说,他们刚离开房间自己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和着音乐移动着步伐。在外面观察了几分钟后,医生转向她妈妈说道:“林恩夫人,吉莉安并没有生病,她是个舞蹈家。送她去舞蹈学校吧。”
“后来呢?”我问道。她说:“我妈妈听了医生的话,送我去了舞蹈学校。我无法向你描述第一次去学校时那感觉多么美妙。我和妈妈走进房间,看见里面满是和我一样的人,我们都是站不住的人,只有在身体行动时大脑才能思考。”呵呵,行动时才能思考的人。这些人在一起跳芭蕾、打拍子、玩爵士、跳现代舞、当代舞。
后来,她考上了皇家芭蕾舞学校,接着成为了一名独奏演员并在皇家芭蕾舞团取得了出众的表现。从皇家芭蕾舞学校毕业后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担任过好几部史上最成功音乐剧的导演、舞蹈指导,为无数观众带来过美的愉悦,并且她还有着数百万的身家资产。
感谢当年那位医生,换了别人或许会给吉莉安开几瓶药,教导她要平静下来。
我认为未来唯一的希望在于创设一个新的人文生态构想,唯有在此构想上才可认识到人类能力之丰富。如同制造商品的欲望驱使人类掠采矿物资源,现行的教育体制也正以此道压榨着我们的智力,而这种压榨并不能造福未来。
我们必须得重新考虑教育儿童的基本原则:推崇人类的想象力天赋。明智地运用这种天赋,避免之前谈到的糟糕前景的发生,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审慎对待的。而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先看到自己的创造力之蓬勃,看到孩子们希望之可贵,帮助他们胜任未来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编辑整理自肯·罗宾逊在TED的演讲,内容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