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人怀揣热爱、孜孜以求,用匠心守护瑰宝,必将让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呵护与守望下始终熠熠生辉。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常 晋日期:2024-10-25 08:55:00
-
不久前, 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 (联合申报) 、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4个工程申报成功。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王 浩日期:2024-09-24 08:48:00
-
勤掸“思想尘” 、多思“贪欲害” 、常破“心中贼”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和智慧,培养廉洁自律道德操守,广大党员、干部定能更好修身立德、走稳人生之路。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郭光文日期:2024-08-26 08:46:00
-
在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西南部,坐落着石峡村。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凝聚众智、集聚众力,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探索新时代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就必能让古老长城焕发勃勃生机。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吴 凯日期:2024-07-04 08:42:00
-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来源:人民日报作者:牛世山日期:2024-07-03 08:45:00
-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几千年来,这种变革基因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一直具有无穷的创造力,中华文明也因此具有了自我更新的能力,从而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历久弥新。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杨艳秋日期:2024-07-01 09:04:00
-
随着《剑阁县蜀道古柏离任交接制度》的出台完善,古柏离任交接不再是简单统计数量变化,而是更加注重责任辖区内古柏的综合状态。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杜德生日期:2024-06-21 08:54:00
-
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嫩嫩的肉片,顺滑的粿条,入口鲜甜,满是食材的原汁原味— —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粿条,广东潮州人三餐吃不腻。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洪兴日期:2024-06-18 08:46:00
-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传承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与文化产品,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丰富宝藏与重要基石,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作者:杨彬彬,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光明日报作者:杨彬彬日期:2024-06-12 09:03:00
-
老街区历史悠久,古建筑韵味悠长。这里陈列着居民自发捐献的各类老物件,电子屏幕上播放着古镇居民访谈视频,生动彰显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保护古建筑任重道远,期待更多人携手并进,共同传承文明薪火、赓续中华文脉。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卓尔日期:2024-05-27 09:14:00
-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此前,不论是欧洲汉学还是美国中国学,大体都是研究“中国之中国” ,或是基于典籍研究中华文明,或是从内部发展来探讨中国道路,或是围绕与中国的双边、多边关系展开论述。不少学者正在通过研究中国来更好地认识自身、理解世界,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洞察未来趋势。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张 焮日期:2024-04-29 07:48:00
-
“先考古,后出让” 【事件】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甫一发布,国家文物局就组织多家单位,利用半年时间对新区约2000平方公里的文物资源进行拉网式探查,共发现不可移动文物遗存263处,基本摸清了文物遗存分布范围、数量和保存状况。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杨 倩日期:2024-04-29 07:37:00
-
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不断增强革命文物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必能更好发挥革命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尹双红日期:2024-04-09 08:52:00
-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史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 “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研究” “近代华北城市系统研究” “山东城市史研究”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 “ 20世纪新疆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 “西藏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等都取得了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当前,城市史研究还有很多重要领域可以开拓,如城市人居环境史研究、城市治理史研究、城市转型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变迁研究、江河流域城市发展变迁研究、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研究、当代城市发展道路研究等。因此,开展江河城市史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来源:新华日报作者:何一民日期:2024-04-01 08:10:00
-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指出: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 。当好沟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张西平日期:2024-03-18 08:01:00
频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