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社会 > 正文
知识开放,开启数字中国的一把钥匙
——吴建中馆长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2018-03-06 09:12:00  来源:解放日报

  思想者小传

  吴建中 现任澳门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国际图联图书馆建筑与设备委员会常委。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所长。2016年至2017年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2005年至2010年任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出版著作20余本,发表论文300余篇。

  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谈到大数据战略,不得不提全球开放运动。今天,开放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共识。从开放获取到开放数据再到开放科学,一场以知识共享为特征的开放运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其意义不仅在于知识的开放和共享,更重要的是它有望改变科学研究范式和知识交流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但是,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呢?几年前,《每个图书馆员都应知道的十大技术》主编肯弗纳姆针对图书馆严重滞后于互联网发展现象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在谈论电子书、大数据或物联网的时候,图书馆里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资源”,我们还处在闷头“做自己的事”的阶段。确实,国内大部分图书馆目前仍处于印刷型资源为主体的阶段,开放数据也好,开放科学也好,似乎还很遥远。

  如何看待大数据时代的知识开放和共享?它背后有着怎样的全球发展逻辑?我们又该从何处着手?下面,我围绕相关话题和大家作一些分享。

  开放获取论文,占总出版量的四分之一强

  开放获取,不是现在才有的。当世界上第一本科学期刊面世时,学术开放的精神就形成了,并延续数百年。

  以前我们常说,大学是一个地区的学术中心,图书馆则是大学的心脏。学术成果不仅在大学集聚,而且记录并存储于图书馆之中。但近百年来,学术商业化现象愈演愈烈,大学研究人员创造的科研成果及其版权,分散于学会协会和商业出版机构中。这造成科技期刊无序涨价、科研成果只对付费读者开放、数据只能通过专门系统或软件打开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知识的开放和共享。

  2013年,美国政府、非营利机构和大学等的科研投入为158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研发总和的三分之一。但相关研究成果不仅为出版社免费获取,而且其版权也被出版社所拥有。对此现象,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创办者迈克尔艾森揶揄道:纳税者在对科学研究纳税的同时,还要为阅读这些成果付费。由此,一场开放获取运动应运而生。

  如今,开放获取运动的成果如何?欧盟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同行评议论文数的40%实现免费获取,在一些国家和一些领域已经超过50%的“临界点”。2017年12月5日,英国大学协会开放获取协调组发表《向开放获取转型监测报告》。调查显示,全球研究论文在出版后立即进入开放获取模式的,2014年占比为18%,2016年上升为25%。从总体上看,开放获取论文占全球总出版量的四分之一强,近年来还有逐步加快发展的趋势。

  这两年,还兴起了混合开放获取运动。这是开放与收费论文之间的过渡型方式,体现了出版界对开放获取期刊转型的一种支持。根据《混合开放获取的增长状况》里的数据,混合模式的期刊数从2009年2000种增长至2016年约10000种,论文数从2009年的8000篇发展至2016年的45000篇。

  同时,著作者、学会协会也积极参与和推动开放获取。例如,英国皇家学会于2017年11月28日宣布,该协会从1665年到1996年出版的1278卷(45883篇论文)电子版纸质期刊,将在2018年1月24日前全部免费开放。

  哈佛大学图书馆咨询委员会曾于2012年发表一份报告,提出应对大学图书馆经费危机的最佳解决方案是推进期刊的开放获取。按现有趋势发展,不出20年应可基本实现学术论著开放和共享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大学不仅将实现学术中心地位的回归,而且会进一步推动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研究数据与论著,应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

  开放数据,不是现在才开始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作为国际地理年期间全球联手开展极地科学考察的一个部分,国际科学联合会建立了世界数据中心。

  200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科技部长签署联合声明,要求凡是由政府及公费支撑的研究成果都要向公众开放。2007年,该组织又颁布《公共资助科研数据开放获取的原则与指南》,对研究数据的开放提出具体要求。2011年,欧盟委员会颁布《开放数据:创新、增长和透明治理的引擎》报告,要求欧盟及其成员国建立法律机制、采取财政措施,促进在开放数据领域的合作。

  开放数据的关键是格式的规范和开放。2013年6月,八国集团首脑在北爱尔兰峰会上签署《开放数据宪章》,提出开放数据五项原则:开放数据是基本原则;注重质量与数量;让所有人使用;为改善治理而发布数据;发布数据以激励创新。

  数据为什么如此受到重视?30年前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的一篇名为《实证经济学的反响:货币、信用和银行》的论文,就曾指出数据不可复制的严重问题。作者经过对经济学论文中数据是否可复制的查验发现,很多情况下读者难以得到来自研究人员的数据和编码。即使得到了,某些结果仍不可复制。

  为此,作者建议,应当通过说服经济学领域杂志编辑,向著作者索取数据和计算机编码的拷贝,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开放科学重视数据的开放,强调数据的活用和再利用,并把研究数据与论文、论著置于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开放科学不仅倡导论文的开放获取,而且认为论文中的数据开放也是不可缺少的。

  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从2014年3月开始要求数据公开,著作者要签署数据可获取声明,并注明数据在哪里、如何利用。当然,个人隐私等数据例外。

  目前,同行评议及期刊编辑审核的重点是论文结论,一般很少会关注研究过程中的数据。只有在著作者面临争议或撤稿的情况下,才会去调查研究数据的真伪。而随着开放运动的持续深入推进,科研期刊要求著作者提交数据可获取声明将成为常态。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