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文化 > 正文
《清明上河图》及其世界影响的奇迹
2016-11-18 08:54:00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中国最早也是唯一记录《清明上河图》的《向氏评论图画记》一书,是北宋末期的著作。《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后期的开封,是北宋时期新型城市形成的产物,靖康之难中被金军掠夺至北方。该图的创作、流传颇具传奇色彩,而它的世界影响更是无与伦比的奇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文化、精神效益,如开创模仿热潮,成为风俗长卷的代表和市井繁华、全景式作品的形容词,衍生品成为经典的文化产业链,代表国家走向世界,成为当代和谐城市的代表等。这种独特的“《清明上河图》”现象贯通古今,最大限度地弘扬了中华文明。

  关 键 词:宋代/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开封/《向氏评论图画记》

  作者简介:程民生(1956-),男,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代表性作品,全幅绢本,水墨淡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为国宝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再现了北宋开封城市生活的面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在中国绘画史上,唐代以后的人物画主要以宗教活动和贵族生活为题材,《清明上河图》突破了传统题材的局限,致力于表现新兴城市和市井小民的生活场面,成为中国风俗画的一个里程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画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对象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①这种评价可谓中肯。

  由于《清明上河图》名气、地位如此之高,使得历史学界、美术界、文物界、建筑界以及众多的业余爱好者都在研究它。但是,研究成果多,问题同样也很多,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直接的、可靠的史料极少。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清明上河图》既无标题,也无画家本人的款印,有关它的史料极为稀缺,只有第一个题跋者、金代张著的跋文: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燕山张著跋。寥寥85个字的跋文,是获悉《清明上河图》及其作者基本信息的依据,后世的研究都是以此为起点。第二点是间接的、不可靠的资料杂乱。《清明上河图》的各种版本甚多,有关文字记录因而经常混搅,以假乱真,难以辨别。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从历史学的角度,大致以倒叙的方式层层剥笋,在作者与年代、历史与现代影响两个方面提出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向氏评论图画记》

  张著的跋文中所记张择端和作品的介绍,是引自《向氏评论图画记》。《向氏评论图画记》一书最早著录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信息,可惜的是该书早已失传,我们只能从张著的跋文中,获悉一些有关情况。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向氏评论图画记》的相关问题。

  (一)《向氏评论图画记》是何人、何时的作品

  关于《向氏评论图画记》,并无直接史料,只能从外围的间接史料入手。南宋末的周密记载:

  吴兴向氏,后族也。其家三世好古,多收法书、名画、古物,盖当时诸公贵人好尚者绝少,而向氏力事有余,故尤物多归之。其一名士彪者,所畜石刻数千种,后多归之吾家。其一名公明者,而诞,其母积镪数百万,他物称是,母死专资饮博之费。名画千种,各有籍记,所收源流甚详。长城人刘瑄,字囦道,多能而狡狯。初游吴毅夫兄弟间,后遂登贾师宪之门。闻其家多珍玩,因结交,首有重遗。向喜过望,大设席以宴之,所陈莫非奇品。酒酣,刘索观书、画。则出画目二大籍,示之,刘喜甚,因假之归,尽录其副。言之贾公,贾大喜,因遣刘诱以利禄,遂按图索骥,几百余品皆六朝神品。遂酧以异姓将仕郎一泽公明,捆载之,以为谢焉。后为嘉兴推官,以赃败而死,其家遂荡然无孑遗矣。然余至其家,杰阁五间悉贮书、画、奇玩,虽装潢锦绮,亦目所未睹。未论画也,佳研凡数百只,古玉印每纽必缀小事件数枚,凡贮十大合。有雪白灵璧石,高数尺,卧沙,水道悉具,而声尤清越,稀世之宝也。其他异物不能尽数,然公明视之亦不甚惜,凡博徒酒侣至,往往赤手攫之而去耳。景定中,其祖若水墓为贼所劫,其棺上为一槅,尽贮平日所爱法书、名画甚多。时董正翁楷为公田,分得其《兰亭》一卷,真定武刻也。后有名士跋语甚多,其精神煜煜,透出纸外,与寻常本绝异。②

  南宋时期的吴兴(湖州的郡名)向氏,是哪个皇后的家族呢?周密此前另有记载道:“吴兴向氏,钦圣后族也,家富而俭不中节。”③“钦圣皇后向氏”,即宋神宗向皇后,为宋真宗朝名相向敏中的曾孙女。宋哲宗即位后,尊奉她为皇太后。宋哲宗崩,向太后扶持端王赵佶即帝位。所以,其家族在北宋百余年间饱享荣华富贵,尤以北宋后期最为尊贵,向传范、向经、向宗回、向宗良均入《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向后的两个弟弟向宗良、向宗回屡屡升迁,如元符三年(1100)正月,刚刚即位的宋徽宗为报答向后扶立之恩,即任命“相州观察使向宗回为彰德军留后,利州观察使向宗良为昭信军留后。先是,上谓辅臣曰:‘皇太后只有二弟,当优与推恩’”。④大观元年(1107),宋徽宗又“以向宗回为开府仪同三司,徙封安康郡王”;大观二年(1108),再次“徙封向宗回为汉东郡王,向宗良为开府仪同三司”。⑤向宗良、向宗回还与权相蔡京有勾结,官场上可谓左右逢源,春风得意。⑥有此长达百余年显赫的背景,也就有了足够的财力、人力和人脉、时间搜集书画,加以“三世好古”,遂成收藏世家。其后代的一支南迁到湖州定居后,虽然只能是保留了部分藏品,但仍琳琅满目。宋孝宗乾道年间出版的《注东坡先生诗》(后称《施注苏诗》),就多以吴兴向氏家藏的苏轼墨迹原件为本。⑦百余年后,权势低落、精品散失之余,向氏藏品犹令权贵垂涎,仅名画就有千种,“各有籍记”,藏画目录有二大籍。向公明以赃败死后,“其家遂荡然无孑遗矣”,但仍多稀世之宝,令见多识广的周密赞叹不已,可知其家藏实在是宝库。

  周密言南宋吴兴向氏“其家三世好古,多收法书、名画、古物”。可考的第一世收藏家就是向敏中。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淳化四年(993)任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咸平四年(1001)拜相,官至左仆射中书侍郎,卒年七十二,谥文简。他颇爱收藏书画,“曾有人于向文简家见十二幅图,花竹禽鸟,泉石地形,皆极精妙,上题云:‘入京副使黄筌等十三人合画。’图之角却有江南印记,乃是孟氏赠李主之物也”。⑧黄筌是五代时前蜀、后蜀画院的画家,擅花鸟、山水、墨竹,为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流派之一,在画史上地位很高。况且这批画又是后蜀皇帝赠送南唐皇帝的国礼,更属精品。向敏中的宰相身份很容易成为大收藏家。

  其后代子孙中,作为收藏家的向子諲比较著名。他既喜爱收藏古玩,又善于鉴赏书画。绍兴年间他任户部侍郎时,曾入宫觐见宋高宗,交谈中“论京都旧事,颇及珍玩。起居郎潘良贵故善子諲,闻其言甚怒。既而子諲奏金国报聘及奠朱震事,反复良久。良贵径至榻前厉声叱之曰:‘子諲不宜以无益之谈久烦圣听。’子諲欲退,上谓良贵曰:‘是朕问之也。’又谕子諲款语。子諲复语,久不止,良贵叱之退者再。上色变,欲抵良贵罪”。⑨以此可知,向子諲对“珍玩”颇为精通,以至于连皇帝也与之交流不已,可见家藏颇丰。他尤其喜爱书法,曾“复裒一时名公书尺,刻为《芗林帖》”。⑩同时,向子諲也很善于鉴评书画,他的《题元晖横轴》诗,即是评价米友仁《著色春山图》的言论:“早为山谷印可,晚陪帝所清闲。笔力休论扛鼎,神功更解移山。向日家居道士,今朝落笔仙乡。胸次山高水远,笔端云起风狂。”楼钥认为其评鉴“可谓曲尽矣”(11),实属行家。向氏收藏的书画等文物,在历代相传过程中难免因分家而分散,再由各人根据喜爱方向和喜爱程度、经济状况而有所增添,从其家族的一支吴兴向氏的藏品数量、质量可以明确这点。

  可以确定的是,仅吴兴向氏就有“名画千种,各有籍记,所收源流甚详”“画目二大籍”,《向氏评论图画记》无疑是钦圣皇后向氏家族的作品。问题在于具体作者是何人?谢巍曾考证为“向宗回”,理由是《宋史本传》记载其“有小才”,(12)依据未免孤单牵强。徐邦达曾怀疑是“向水若”,戴立强予以否定,推算其生年约在1149年前后,距金张著1186年题跋仅30余年,“一部著录历代众多名迹的书籍,是短时期内难以完成的,况且,其书流传至北方张著手中,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故《向氏评论图画记》出自向水若之手的可能性极小”。结论是“《向氏评论图画记》出于向氏后族、其成书于北宋末年”。(13)

  本文认为,此书与吴兴向氏无关,早在向氏南迁前就有此书,作者应当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随着藏品的逐渐增添而不断补充。这部《向氏评论图画记》与南宋吴兴向氏是断然无关的:一是南宋时已经流入北方金国,二是吴兴向氏百余年藏品变化以及随之记录的文字应是另一部书籍,即周密所载的其家中所藏“画目二大籍”。有学者以此认定《向氏评论图画记》是个账本,并以此为题撰文,(14)似不合实际,因为周密上文说得很清楚,“各有籍记,所收源流甚详”,显然不是账本。

  由此引申出的另一问题似乎也迎刃而解,即《清明上河图》为何不在《宣和画谱》之中?对此,学者忿忿不平、辩解论述众多。其实,入不入《宣和画谱》,大前提是此画此时是否在皇宫收藏?因为《宣和画谱》是“记宋徽宗朝内府所藏诸画”(15),如果不在皇宫,无论多么精妙的图画也不会著录。那么,既然《向氏评论图画记》著录此画,就意味着《清明上河图》是向家收藏品,自然不在皇宫,《宣和画谱》当然不会著录。二者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不可能同时著录。有学者曾指出:“在《宣和画谱》成书(宣和二年,1120年)以前,《清明上河图》已被宋徽宗赏赐给两位国舅了。《向氏评论图画记》所登记的,都是向氏自己家里的藏品,如果这件作品还在皇宫里的话,他又凭什么去发表评论呢?”(16)至于宋徽宗赐予的是否国舅向宗良、向宗回且不论,但这一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当然,也可能是贡献给了向太后,向太后又赏赐给其向氏子孙。

  (二)《向氏评论图画记》及《清明上河图》何时流入金国

  从张著的题跋文字可知,《向氏评论图画记》《清明上河图》当时均在金国。那么,此画、此书是何时流入金国呢?最大可能是在靖康之变后、南宋初年被金兵掠夺,带到北方。具体应是向氏家族中的“子”字辈。南宋初年向氏家族的“子”字辈的大人物中,有四人可能性最大。

  首先是向子韶兄弟。“向子韶字和卿,开封人,神宗后再从姪也。……知淮宁府。建炎二年,金人犯淮宁,子韶率诸弟城守……城陷,子韶率军民巷战,力屈为所执。金人坐城上,欲降之,酌酒于前,左右抑令屈膝,子韶直立不动,戟手责骂,金人杀之。其弟新知唐州子襃、朝请郎子家等与阖门皆遇害”。(17)作为淮宁府(今河南淮阳)长官,向子韶和诸弟子襃、子家在金兵强攻下城陷被害。

  关键在于,这里在北宋后期还是向氏家族新的聚集居住地,向子趣的家即于政和年间迁居于此地:“政和年间,卜筑宛丘,手植众芗,自号芗林居士。建炎初,解六路漕事,中原俶扰,故庐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18)“宛丘”就是淮宁府治所,而向子諲后来也迁居宛丘。向子諲的行状记载:“靖康元年,渊圣皇帝覃恩,转通直郎。六月,丁少师忧。少师晚年不乐处京师,市第于宛邱,未及徙居而少师捐馆。是岁,金再犯京师,明年大乱,公(子諲)乃归陈。建炎二年,敌侵陈、蔡,公之兄忠毅公先有德于蔡,蔡人借留于朝,而朝廷已别除人,就起复知陈州。至是,金人围陈,忠毅公誓以死守,先遣公走京师,求援于留守宗泽。公见泽无出师意,急归,而城已破。忠毅公骂贼不屈,与诸弟三人皆死之,公亦丧其外姑与一男一女。乃徒步间关,收敛兄弟遗骸而葬之。”(19)所谓“少师”即其父向宗琦,所谓“忠毅公”即其兄向子韶,所谓“陈州”即淮宁府。弟兄四人的财产、收藏等自然落入金人手中。建炎四年,向子諲知潭州,“金人陷潭州,将吏王暕、刘价、赵聿之战死,向子諲率兵夺门亡去,金兵大掠,屠其城”。(20)潭州失陷之际,知州向子担仓皇脱险,其随身财产以及收藏再次被金兵“大掠”而去。

  向家弟兄四人均为有较高地位的朝廷命官,也是向家这一代的佼佼者和继承人,《清明上河图》以及记载、评论《清明上河图》的《向氏评论图画记》当在其中一家,并被金兵掠去。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程民生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