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首页中区 > 文化 > 正文
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吗
——纠正西方智库一专家的曲解
2017-10-09 09:36:00  来源:北京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陈祖武在第六届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国子监大讲堂10周年大师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指出:

  《参考消息》曾登过一篇文章,介绍西方有一家智库的一位专家谈中华文化,认为中华文化强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讲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他认为,中华文化缺乏西方文化所蕴含的利他精神。我想,这位西方专家对中华文化研究并不够。如果他稍微接触一下中国的典籍,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当然,他所说的情况确实在中华文化中有所存在,但这种情况是晚清以来才出现的,代表不了中华文化的本质。实际上,中华民族是有丰富的利他主义、利他思想的。

  譬如,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儒家学术形成的早期,在讨论人的时候,不是把人作为孤立的个人来看待,而是把人当成群体当中的一分子来看待。因此中华文化是人己浑然一体的文化。

  到了孟子,讲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即不仅要尊敬自己的老人,也要尊敬社会上其他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后辈,也要爱护他人的后辈,这就又把人己合为一体了。这能叫利己吗?

  《礼记》当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要尊敬别人,这里的贱己不是自己鄙视自己,而是严以律己,要尊重别人严以律己。另外要“先人后己”,这个社会就能够兴起“让”的风气。《尚书》中有四个字,舍己从人。就是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讲舍己为人,舍己救人。当然,《尚书》上讲的舍己从人,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放弃自己的利益去为他人,它主要是讲作为帝王要善于放弃自己不合理的主张,吸收他人善意的主张,这叫舍己从人。

  从帝王讲的舍己从人,到孔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直到《礼记》里的先人而后己,这是一脉相承的。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在中华文化当中绝对不是正面的东西,而是几千年来要遭到摒弃的东西。那么为什么后来会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还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呢?这是中华文化当中负面和消极的因素,这些负面的消极因素在社会环境失信时就会成长起来。为什么会出现在晚清这样的时期?因为当时国家处在危亡的边缘,从西方传进来的进化论讲的是适者生存、生存竞争。当时学术界以及文化界有一些人片面理解生存竞争,就把“宁为我,不为人”当成正面的东西来讲,那是很不合适的。所以说,中华文化绝非利己文化,中华文化是讲求利他的,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的,是追求高尚理想和境界的人类先进文化。(洪文)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