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前沿关注 > 正文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涵养心灵
——与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主持人、制片人董卿对话
2017-05-15 09:25:00  来源:学习时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为我们展现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本报特邀请节目主持人董卿就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畅谈自己的见解。

  学习时报: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您表现出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诗词具有的金声玉振,涵养心灵这些审美因子在您的主持中被充分传达,这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请问对于古典诗词、优美文句,如何达到今天的境界呢?

  董卿:回答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困难。世界上没有捷径可走,要做好主持人,就是准备准备再准备。一种是长期的,平时你在看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你在台上的整体面貌。一种是短期的,就像老师上每一堂课前都要备课,主持人拿到节目后,就要看你能为节目做些什么。

  我的父母都是复旦(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毕业生,从小受他们的影响很大。他们俩平时的生活习惯就是喜欢看书,两个人的聊天谈话也是以书为内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让我从中学时代就养成了一个阅读的习惯,哪怕再忙,每天都会有一个多小时的阅读时间。从这点讲,这是一个长期的准备。

  还有一个是短期的准备。其实任何一个主持人(起码我是这样),无论什么样的节目,大的、小的、重要的节目,没有一个节目你是可以随随便便站在台上说话的,因为你是拿着话筒在说话,且经过电视传媒的传播以后,它的受众是以千万甚至以亿来计,所以每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你要对得起你现在所在的这个平台。我认为短期的准备也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一个节目把一个主持人神化了,觉得好像她什么都能信手拈来或出口成章的。什么事情都是经过一个长期的准备和短期的准备,包括诗词大会,它也有很辛苦的一个准备的过程。

  学习时报:诗词是审美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美学,我们注意到,在第二季诗词大会百人团中,参与者非常广泛。超越国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通过诗词将大家凝聚在一起,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在这场盛宴中,您身临其境,感受诗词之美的凝聚力量,在审美平民化、快餐化的今天,请谈谈古典诗文为什么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董卿: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华。我记得很多年前,白岩松采访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问“为什么在今天人们依然需要古典音乐”。那位教授的回答让我至今难忘,他说:“因为人性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对于古典诗文,亦是如此。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语句,就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碎片化的信息,虽然可以在几秒钟内被刷出、被看到,但它们的生命往往也只有几个小时。

  中国古典诗文,既是一部积淀厚重的文化史,又是一卷浓缩了的写意风景画。“诗词大会”面向人人,不因其文化性而对参与者在职业、身份、年龄、民族、国籍等方面有所局限,这使得“中华诗词”这一传统文化内容以更亲近百姓、更亲和大众的方式被当代人所接受。

  《中国诗词大会》的表现形式,无论从舞美设计、嘉宾阵容,还是比赛模式和环节的设定,都充满创意,既文化味十足,又乐趣感横生。“飞花令”让人在趣味中体验中华诗词的奇与妙,以“沙画”猜诗更让人在唯美中品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间的完美融合,这种时尚“包装”无疑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从其播出效果和社会反响来看,它以古诗词为突破口,的确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条通往时尚的经典之路。

  优秀传统文化虽有“传统”二字,但它绝不是“现代”的对立物,而是应当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应当有这样的自觉,让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它远远不只是竞赛的敲门砖,不只是高考的必考点,不只是父母炫耀孩子的资本,不只是饭桌上和键盘上的谈资——它就是我们的人心和人生,是我们每个人的“诗和远方”。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意识,让“诗词大会”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创意;也正是无数个创意的叠加,才成就了传统文化从古典到时尚的华丽变身,成为当代人眼中的名副其实的经典,起到这样作用无疑就是引领作用。

  学习时报:“观乎人文,化成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进一步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古诗文的学习对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起到怎样的作用?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您认为全社会还需要做些什么?

  董卿:古诗词热,就像你们《学习时报》前不久刊发文章所说的那样:仿佛一股清泉,浸润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仿佛一面镜子,折射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声号角,召唤我们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对于中国人来说,诗词是一直根植在灵魂和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古诗词,广袤深邃,气象万千,凝聚了数千年来文化传承的精华,融进了生活的每个角落,融入了中华文明脊梁的最深处。

  一碗汤圆、一盏花灯、一片雪花、一朵寒梅,都蕴含着无穷的文化韵味;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李白杜甫到曹雪芹郑板桥,无数文化先贤赋予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世界、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渗透于民族的血脉,而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其中不可缺的重要部分,植根于我们民族的内心,是国人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

  虽然目前的语言条件和文化环境很难让古体诗歌创作再现辉煌,但诗词热的再度燃起,仍然说明现实文化语境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和热爱依然强烈,这也是保有文化自信的底气。

  当我们徜徉花灯的海洋,我们不禁想起唐朝诗人苏味道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当我们与相亲相爱的人一起观灯赏月,我们总会想到北宋文豪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当我们在熙攘人群中低头细思,又总会记起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让从普通农妇到高中学妹成为“国民网红”,这是一件值得称道的文化盛事。那些几经历史遴选,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脱颖而出、传唱不衰的华美诗章,传承了真实的人类生活和文化,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还一如传统文化的“母乳”,不断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又仿若扑面而来的阵阵清风,一点点唤醒潜藏在大众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让诗意的追求和美的存在与我们同行。

  作为传媒工作者,我们应该共同期望,这样的全民热情不要成为“三分钟热度”。全社会都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像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需要衣食住行一样,我们也需要优秀文化浸润我们的生活和心灵。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沈辉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