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佘双好
武汉大学教授
李宗桂
中山大学教授
陶东风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王义桅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新波
中国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
话题缘起:
近年来,围绕“大国心态”的讨论非常热烈,见仁见智。有人说,我们已经是一个大国,然而当下国民心态还存在与大国地位不相符合之处,如弱国心态、小国心态等,我们需要培养大国心态;有人说,我们只是经济上强大了,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大国,更谈不上大国心态;还有人说,“中国威胁论”依然有市场,我们要善于守拙,不要强出头,等等。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大国心态”?又该如何与时俱进地培育和涵养“大国心态”?本刊特邀有关学者加以探讨。
●何谓大国心态
主持人:一般来说,所谓心态,即人的心理状态。从心理过程的角度看,它是不断变化着的,具有暂时性;从个性心理角度看,它又是相对稳定的,具有稳固性。可以说,心态是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统一的表现。然而,什么是大国心态,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我个人所理解的大国心态,是指大国的国民心态,您怎么看?
王义桅:所谓大国心态,是对大国存在的主观认知和反映。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曾精辟地分析过大国与小国的不同,他极具洞见地指出,“小国的目标是国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国则命定要创造伟大和永恒,同时承担责任与痛苦。”
陶东风:我认为,大国心态就是与大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相当的心理状态。大者,有容乃大也。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比如,要考虑别人的利益,不能光考虑自己的利益;不卑不亢不傲,有定力,按原则办事而不意气用事,讲理性而不是被激情绑架;与别国平等交往,既不想着当霸主也决不当奴隶。这方面我们准备好了没有?我们要好好思考。
王新波:总体而言,国民心态主要是集体的、社会性的,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状态密切相关,更多地指向某个民族、某个人类群体或特定利益集团所特有的思想和感知方式。但必须注意,群体也是由其成员构成的,因此群体心态是群体中多数成员的一致反映,不存在超越成员个体之上的单独存在的群体心态。大国心态反映的就是一个国家绝大多数国民的一致心态。
大国心态作为国民心态的一种,反映的应该是大国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一种反映大国特征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倾向。我们一般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大国心态,它表现为认知上的理性、多元、开放、辩证、全球视野;在情感上的仁爱、平和、主动、不卑不亢、对输赢和得失的超越;在意志上的自立、自信、节制、责任意识、坚韧不拔的信念;在行为倾向上的包容、民主、规则意识、契约精神、互利共赢的行为目标。
●大国心态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主持人: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国心态,请您谈谈大国心态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丁元竹:大国心态,首要的是全体国民必须树立自信心态。就全体社会成员而言,自信是一种社会心态,是社会作为整体对自己的历史、国情、意愿的认可和认同;就个人来说,自信是作为个体对自己能力、职业、生活的认可和认同。信心乃人生之本、社会之本。个人的自信以不崇尚他人状况和价值为根本;社会的自信以不盲从他国或其他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基础。中国的自信源于对自己的历史、国情、意愿的认可和认同,也源自于对当今世界状况的科学判断。
佘双好:大国心态的核心应该是理性。作为大国国民,当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看问题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遇到事情头脑冷静、客观理性,既坚决维护本国利益,也积极担当应尽的国际责任;既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定位,也要对世情、国情、党情有清醒的认识,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大国心态强调自尊自信,并不意味着盲目的乐观。在国际社会的永恒博弈中,哀兵必胜仍然是可靠的法则,不断应对挑战也永远是成长的动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性并不排斥忧患,但忧患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国家利益才有可靠的保障。
●大国心态有哪些理性特征
主持人:既然您提到了大国心态的核心是理性,那么什么是理性大国心态?它有哪些特征?
佘双好: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客观、冷静、理智、全面、稳定和适宜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稳定、成熟、合理地对待外面世界的方式,它是一个国家国民心态成熟的基本标志。
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客观的心态,即一种实事求是的心态,也就是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不夸大,也不回避,客观地对待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国的事实。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冷静的心态,也就是遇事不慌张,能够成熟圆润地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胸有成竹、充满自信;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理智的心态,即能够深思熟虑地处理各种事务,而不为情绪所左右。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全面的心态,既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现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国外情况和世界发展有深刻认识,对各方面的得失权衡清楚的一种达观的心态。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稳定的心态,即保持着处理各种问题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不容易受各种因素干扰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目标。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适宜的心态,即处理问题恰当合适,与自己身份相称,与自己的地位相称,是一种“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的适宜状态。总之,理性大国心态是一种科学合理、饱含智慧的心态,它是国民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哪些心态与大国地位不符
主持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我们注意到,某些国民的言行显示出其心态与我们的大国地位并不符合。对此,您怎么看?
王义桅: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就目前来说,一部分中国人并没有完全树立起成熟的大国心态,表现为:
一是小国心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一篇“中国不应做救世主”的文章颇为流行。孤立地看,这篇文章说得没错。可细究不然,这反映了国人不愿意多担当的自保心态,老是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挂在嘴边,甚至习惯认同美国应做救世主,而中国绝不能做!与此同时太看重美国和西方的感受,要美国加入亚投行,方显亚投行之成功。一些人动辄以“中国威胁论”依然有市场为由,号召我们要善于守拙,不要强出头,将韬光养晦当做推卸责任的搪塞——天塌下来个子高的顶着,主张采取鸵鸟政策,不愿正视“一带一路”风险。一句话,没有大国的担当,正是缺乏大国心态的反映。
二是弱国心态:鸦片战争以来,有些国人习惯做奴才不会做东家,宁可相信美国也不相信中国,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外国就是西方。许多人迄今走不出近代,动不动流露出悲情诉求,崇洋媚外,缺乏自信,表面上担心中国威胁,其实怕惹事,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主持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导致这种结果的?
佘双好:应该说,这是与我们近代以来的国情分不开的。由于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和统治者的骄傲自大,实行愚民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迷信盛行、民智未开,国家贫弱,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被迫割地、赔款、开商埠,丧权辱国。从此,清王朝那种以天朝大国自诩的“自大心态”遭到沉重打击,民族心理发生了急剧变化,鸦片战争不仅打破了天朝大国的黄粱美梦,而且使中国沦落为一个备受“外来蛮夷欺凌的衰弱民族”,从一个在科学技术上独占鳌头、文化先进发达的国家,变成了在新兴科学技术面前无所适从、在文化发展上不知所措的国家。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中国文化心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自卑心理”开始产生。此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是处于一种受打击、受屈辱的弱国地位,从而造成了一部分人的小国、弱国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