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前沿关注 > 正文
2017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下)
2017-12-25 08:58:00  来源:北京日报

  党史学篇

  南昌起义指挥策略得到深入检视

  南昌起义后大局势受到全面分析

  2017年是南昌起义爆发90周年,同时也是建军90周年。因此,学界对南昌起义给予了较为集中的关注。

  有学者认为八一南昌起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有学者认为中共中央对南昌起义的指挥策略是以武装暴动为旗帜、以土地革命为宗旨、以四省联合为策应。有学者探讨了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撤离后的南昌局势,认为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后,南昌乃至整个江西都陷入极度混乱和白色恐怖当中;国民党反革命势力的疯狂反扑和屠杀是出现这种形势的根本原因;但起义军撤离南昌时未能做好更为周密和细致的善后安排,未能选择在江西地区就地开展革命,也是南昌起义可汲取的经验教训。

  还有学者以《汉口民国日报》等媒体信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南昌起义爆发后武汉国民政府的应对:在舆论上,借机大肆攻击中共,为其“分共”“清党”增加理由;在“分共”方式上,从“和平分共”转为“严厉驱共”;在军事上,武汉国民政府虽声称要“合力围剿”中共,但所部各怀心思,“追剿”只限口诛笔伐,没有形成统一行动。

  从七七事变走势看中共决策

  从抗日救国政策演变看贡献

  有学者分析了中共对七七事变性质、走势的判断和因应,认为七七事变的发生,对中共领导人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预料之中;中共中央判定,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据此,在到洛川会议召开的两个多月里,中共及时提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方针,制定了动员全国民众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全力促成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克服各种障碍完成红军改编,迅速开赴抗日战场。

  有学者分析了七七事变前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政策的演变及其历史贡献,认为其历史贡献在于:发动各族人民,激发起全民族抗战的决心;促成国共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积极外交,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

  一篇经典著作的发表

  标注中国道路的探索

  2017年是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60周年,学界重点对其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有学者认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良好开局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学者认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为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

  有学者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解读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结束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初期,毛泽东基于世界历史视阈而开创社会主义世界历史的治国理政经典文献;坚持《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形成和修改的世界历史视阈,汲取其开创社会主义世界历史的治国理政智慧,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新局面,具有伟大而恒久的价值。

  拓宽改革开放史研究路径和视角

  深刻把握改革开放具体历史进程

  2017年,党史学界对如何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给予了高度关注,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学界的主要观点有:从易见史料的多元化加强改革开放史研究的实证性;从理论、方法、可持续三个维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路径;以底层视角书写改革开放史;以实践问题导向意识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从记忆史角度可以拓展和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以更广阔的时空视野进行改革开放史研究;改革开放史研究需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新挑战。

  还有学者认为,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需要从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史,深刻阐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需要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上突出改革开放历史本体论研究,深刻把握改革开放的具体历史进程;从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关系上加强改革开放地方史和区域史研究,彰显改革开放的全国统一性和地方特点。

  (作者韦磊为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