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科技工作者围绕科技创新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新华社记者 申 宏摄
国务院新闻办昨日举行的科技工作者与中外记者见面会新意甚浓:发布席一字条桌撤走了,嘉宾与记者距离更近;新闻发布变成了讲故事、谈谈心。
针对记者提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朱日祥,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东北大学教授王昭东和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王秀杰结合自身经历一一解答。
作为“中国式创新”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创造者,您最深刻的感触是什么?
您如何理解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从农民到院士
时代大幕上演“草根逆袭”
“我做过农民,当过工人,又成为工农兵学员,我的家族是从我这一代才开始有文化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党和国家把我培养成有知识的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五位科学家中年龄最长者朱日祥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日祥致力于地球科学研究,探索地球的形成、演化,以及与民生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资源能源,及灾害防治。“我的责任就是通过科学研究,让我们生存的地球成为一个更加宜居的家园。”他说。
在寻找矿产资源的深度上,发达国家可以到4000米,中国目前在1000米以浅。“这不是资源上的限制,而是勘探手段上的限制。”他说。
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的支持下,朱日祥团队在深部探测装备的研发上取得突破和进展。
中国科研体制改革的力度、密度前所未有
“1989年到1998年十年间我每天‘滚’在临床工作里。1999年开始,我跟英国牛津大学等合作,做了一系列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改写了数十项国际指南,让国内外患者获益。”身居WHO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协调机制工作组联合主席,蒋立新认为自己依然是一名心内科的临床大夫,经常到基层卫生院调研。
谈起对“中国式创新”的感受,蒋立新说,作为临床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我体会最深的是:十八大以来国家频频出台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密度之高前所未有,对我们做大临床研究和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国家在导向上更加注重实效,以解决问题为重要出发点。”她说。针对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尚有很大改善空间的现实,国家专门启动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对提高临床研究的能力、体系、平台、资源和人才培养进行整体布局。
基础研究如同盖房子打地基
楼越高地基越深
基础研究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意义几何?“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细想这句话不准确。盖房子一定要打地基,楼越高,地基就要求越深。基础研究,就相当于科技强国的地基。”五位科学家中最年轻的王秀杰说。
2017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的王秀杰主攻生物信息学——用计算机处理生物学大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当前致力于非编码RNA的调控分子在细胞内的功能研究。
在她看来,尽管近年来中国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基础研究的底子还很薄。基础研究这个地基打得越深厚、越扎实,创新型国家的大厦才会建得越坚实、越宏伟。
人人都有一个小宇宙——脑
骆清铭认为,真正颠覆性或者变革性技术,它的前期一定是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
这位大学校长兼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率领团队研发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能把鼠脑内每一根神经元、每一条毛细血管都展示出来。
“每个人都有一个小宇宙——大脑,它是由1000亿神经元构成的网络。未来10年到20年,我们希望把人脑的网络和神经元怎么连接的搞清楚,把图谱做出来。”他说。搞清楚这个有利于分析脑疾病的机理,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所启发。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和江苏省苏州工业园等的支持下,骆清铭团队研发的用于“前脑网络可视化”仪器从原理样机发展为产品样机,并放大规模示范应用,打通了科技创新全链条。《自然》杂志专门对此报道,称“中国建立了脑成像的工厂”。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科技成果转化释放创新伟力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昭东团队研发的先进热轧钢材新一代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技术,构建起我国独特的资源节约型钢材生产体系。
“这个技术可以使钢材的强度提高100兆帕,吨钢成本降低100到200元。此外,我们研发的特种钢板辊式淬火技术可以为钢厂生产像海洋工程、水电核电等特种钢板提供关键的热处理技术上的支持和装备上的保障。”王昭东说。
在他看来,进入新时代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大大加快。上述两个技术已在国内主要大型钢铁企业的50多条生产线得到应用,年生产规模达4000万吨。
“科研要瞄准企业发展痛点,用新技术帮助企业进行‘靶向改造’提升竞争力。企业获益后会回报科研,2012年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年的科研费约1亿,现在达3亿,80%来自企业。”他说,未来,将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
链 接>>>
美报告称中国科技实力迅速提升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最新发布的《2018年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显示,从资金、论文、人才等多方面看,美国科技实力依然全球领先,而中国科技实力正迅速提升。
这份报告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5年间,中国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8%,而这期间,美国研发投入年均仅增长4%。全球在2016年支持新兴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投资总额超过1300亿美元,其中美国吸引了约700亿美元,略微超过半数,还有26%的资本则流向中国。2013年至2016年,中国吸引的风险投资从大约30亿美元猛增至340亿美元,增幅全球领先。
这份报告说,2003年以来,中国科学和工程专业论文数量大幅提升,该报告所统计的中国2016年论文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中国论文在国际上被引用的次数正越来越多,高引用率论文数量也位居全球前列。
高等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报告显示,美国是全球颁发科学和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最多的国家,其次是中国、俄罗斯、德国、英国和印度。2014年,全球颁发超过750万个科学和工程专业学士学位,其中印度占25%,中国占22%,美国仅占10%。报告指出,2000年到2014年间,中国科学和工程专业学士学位授予量大幅上升。
本报综合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