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交汇点
理论之光 > 前沿关注 > 正文
见缝插“绿”,生活更美好
2019-04-08 08:36:00  来源:新华日报

  【城市绿道串起美好生活】

  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上海黄浦江滨江绿道、武汉东湖绿道……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各地城市绿道迎来不少游客,人们在绿树成荫、光影交错的绿道上享受假期的悠闲生活。近年来,许多城市通过绿道建设,串联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务市民休闲游憩健身,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让百姓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

  家住北京通州的齐先生,现在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周到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绿道骑行。“闻着花香,欣赏着湖边的美景,甭提多舒服了。”齐先生笑着说,自从大运河森林公园环湖绿道建成后,他就和身边的朋友一起加入到浩浩荡荡的绿道骑行大军中。

  随着绿道在全国各地规划和建设,和齐先生一样,热衷于绿道骑行或漫步的市民和游客越来越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共建设绿道5.6万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绿道1.4万公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北京在节假日等高峰期,绿道旅游接待人次就已达上百万。

  根据住建部印发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随着绿道建设的逐步完善,依托绿道开展的各种活动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浙江嘉兴在环城绿道开展“跑步+捡垃圾+分类”活动,倡导“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广东江门组织百余名骑行爱好者沿滨江绿道一路宣传节约用水理念;武汉东湖绿道的建设者重回绿道,组织百人快闪和迷你马拉松活动。

  “绿道提供了自然优美的步行和骑行空间,让人们享受健康舒适的绿色出行。绿道建设推动着绿色发展方式的形成,倡导着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等新风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巡视员赵健溶说。

  铺就致富小康幸福路

  绿道建设,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休闲空间,同时也是一项很好的富民手段,为绿道沿线的人们带来了就业和致富的机遇。“环湖绿道建成后,每个周末都有不少市民来游玩体验,我家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现在每年毛收入30多万元。”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村民姜海根说。

  近年来,淳安县已经建成千岛湖绿道150多公里,绿道建成后,沿线村庄掀起了“绿道经济”。姜海根说,绿道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村民开起了民宿,靠旅游过上了好日子。一条条绿道的背后,餐饮、住宿、景区等环节都被带动起来,一整条产业链正逐渐发展完善,游客也从过去的“下湖游”变成了“上岸游”。

  “绿道在浙江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增长极,千岛湖绿道推动沿线各乡镇文旅融合步伐,目前沿线全年接待游客17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近200亿元。”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张奕说。

  “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民生福祉”——绿道不仅串联各类美丽空间,还“穿针引线”,串起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文化生态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发展,汇入城乡高质量发展的脉络。通过绿道建设,多地推动了基础设施向郊区和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了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实实在在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总结提炼绿道建设经验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磐岩说,在各地因地制宜系统规划之下,绿道不仅连点成线,而且连线成片,形成网络。“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扩张发展的过程中,绿道建设并不是千城一面,而是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已实现市、县绿道网规划全覆盖,实际建成高标准绿道5800公里、其他普惠性绿道7000多公里;自2017年起,上海市连续三年将绿道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以每年建设200公里的目标推进,形成了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生态廊道;江苏省南京市按照环山、顺水、沿城、连景的绿道设计理念,初步构建了融合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的绿色网络,截至2018年年底已完成绿道建设863公里;福建省福州市推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按照环城达山、沿溪通海、绿道串公园、顺路联景点的思路,建成滨河绿道400公里,山地绿道175公里,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一系列举措,使得城市绿道环绕,真正让市民们实现“抬头见绿,出门见绿”。

  “我国绿道建设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面临城市用地紧张、后续管理不足等问题。”对此,王磐岩建议,城市绿道建设应注重协同,通过集约利用土地的方式,串联城市各类公共空间资源。

  《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增绿道2万公里的目标。据了解,住建部将继续完善绿道工程建设标准,推动形成连接城市生态要素的绿道网络。“我们要进一步总结提炼地方的绿道建设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促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赵健溶说,要通过引导各地依托绿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市民参与活动,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本报记者邱玥)

  绿道,让城市可居可游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可见,彼时的杭州城就已拥有美丽的绿道,一头连接城市,一头连接自然,体现的正是“天人合一”的山水城市理念。

  从古至今,人们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仍在不断追求更舒适理想的居住环境。今天,当我们步入杭州、上海、南京、福州、成都等城市,会发现市民的生活更幸福了。规划合理、特色鲜明的各类绿道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延伸到市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践行着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预留出了田园牧歌的可能。

  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面临绿地面积被挤压、生态环境遭破坏、城市面貌千篇一律等问题。身处钢筋水泥构筑起的大都市,一些人选择逃离喧嚣远避山林,更多人则从心底呼唤山水自然的回归。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会更加明白,今天我们为何要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发展理念。一座城市的发展,终究应该以人为中心,以丰富的生活为内核。当城市与自然相辅相依,生活的便利与环境的优美便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山水与城市、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和谐地融于一体,这才是老百姓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当前许多城市正在火热推进的绿道建设,正是与这种发展理念所契合——城市的各个部分被当作一个整体来经营,公园、绿地、江河、社区被绿道依次串联在一起,行云流水般地绘就了一幅当代《富春山居图》。诗境、画境与城景融于一卷,人们在此间“可居、可游”。

  城市绿道如同一面镜子,从细微处折射出一座城市的舒适程度和文明高度。在一个个鲜活的绿道建设案例里,我们能够看到良好的“互动”关系。通过注入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元素,绿道为城市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交互界面。人们漫步绿道,便是在阅读这座城市,与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对话。

  美好城市从来都不是一日建成的,需要一代一代城市建设者持之以恒地有机更新、不断调节,更需要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拥有与这座城市相宜的人生品味。有了绿道,城市居民真正与这座城市休戚与共、相依相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本报评论员)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鑫浩

  • 44.png

    如何准确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 33.jp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亮点

  • 2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制度优势 提升治理效能

  • 12.png

    解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 8.jpg

    十九大代表带你学报告

文件下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