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昆山市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创新打造“鹿城飞燕”理论宣讲品牌,做优人才培养、形式创新、平台拓展“三篇文章”,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为昆山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一、培育新力量,释放理论宣讲“源源活水”。聚焦“谁来讲”,坚持理论宣讲的可持续发展,在人才选拔培养、壮大宣讲队伍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坚持百花齐放,打造理论宣讲“1+12+N”矩阵。重点吸纳专家学者、思政教师、领导干部、先进典型等群体,打造“鹿城飞燕”市级讲师团。依托全市12个板块和各部门单位、群团组织,组建“飞燕学堂 小燕讲堂”“花桥有光”“理论领‘陆’ 宣讲到‘家’”等各具特色的宣讲队伍20余支,形成了市、区镇、部门特色宣讲队梯次结构。二是坚持示范引领,打造宣讲人才“孵化器”。重点依托1名江苏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3名苏州市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名师、2名培育对象,建设名师工作站3个,在区镇建立分站4个,完善“老带新”、拜师机制,通过常态化开展“百姓名嘴”风采展示、宣讲沙龙等活动,形成宣讲人才全周期、全链条培养机制。近年来,累计选拔培育“百姓名嘴”超200人,其中多人在江苏省、苏州市“百姓名嘴”风采展示活动中获嘉奖。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打造理论宣讲“元宇宙”。将深化打造“鹿城飞燕”品牌与昆山发展“元宇宙”产业相结合,制作推出全国首个县级融媒体3D超写实AI数字人主播“昆小融”和动漫形象宣讲员“昆昆”“燕燕”,着力为广大群众带来突破次元壁的宣讲新体验,推动理论宣讲更加可亲、可爱、可感,进一步赢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和关注。
二、探索新形式,拓展理论宣讲“条条大道”。聚焦 “怎么讲”,坚持理论宣讲内容的“守正”与形式的“创新”协调并重,着力以“宣讲+”的形式破解一篇“通稿”讲一片的问题。一是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宣讲+联组联讲”。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壮大宣讲“朋友圈”,成立“嘉昆太”宣讲理论宣讲联盟,在课程打造、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联建共享,常态化长效化开展“跨区域、跨系统、跨层级”理论宣讲;融入对口援疆,组建宣讲团赴新疆阿图什举办“情暖帕米尔——‘鹿城飞燕’送理行动”,将党的创新理论及在昆山的实践成果送到援疆工作组和边疆少数民族师生身边。二是发挥先发优势,推进“宣讲+媒体融合”。昆山连续19年位居全国百强县第一,正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示范。依托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昆山实践调研基地的丰富资源案例,创新打造县级理论融媒栏目《鹿鸣万家》,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的“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以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理论热点、实践热点,着力讲述普通人与城市发展、时代变迁的故事,用实践诠释理论、用理论升华实践。三发挥文化优势,推进“宣讲+文艺展示”。作为“百戏之祖”昆曲发源地,着力用好戏剧、评弹、民歌等文艺资源,挖掘本土能人乡贤、劳动模范、身边好人等群体先进事迹,推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昆剧《峥嵘》、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昆剧《顾炎武》、展现科技报国精神的评弹《钱七虎》、革命英雄题材话剧《烈火中永生》《陶一球》等作品,激发党员群众见贤思齐、聚力发展的火热激情。
三、开拓新平台,确保理论宣讲“声声不息”。聚焦“在哪讲”,坚持常态长效、久久为功,着力让宣讲活动走出报告厅、会议室,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一是突出阵地作用,办好“情景宣讲”。用好党员群众身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农家书屋、红色场馆等场所,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党员冬训等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滚动播放理论宣讲视频。同时,推动改造一批核酸采样亭为理论学习亭,通过开展便民服务、理论宣讲等活动,让党的理论更加贴近群众、深入群众。二是突出基层一线,办好“流动宣讲”。进一步延伸宣讲触角,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党日等活动,把宣讲阵地延伸到小区广场、公园驿站、车间班组、项目工地等,每年举办流动宣讲超5000场。创新打造“亭林小车”,探索随走随停、随停随讲的理论宣讲新模式,真正将理论宣讲舞台搭在群众家门口,让宣讲更加“接地气”“冒热气”“有人气”。三是突出数字赋能,办好“云上宣讲”。在“昆山发布”“第一昆山”“昆山思辨”等“两微一端”开辟理论宣讲专题专栏,发布“昆昆”“燕燕”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数字人“昆小融”讲党史、“我是冬训主讲人”等近百部原创理论宣讲微视频。同时,一大批理论宣讲微视频被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理论之光”网站录用播出,实现让党的理论从“云端”传到“心间”,持续扩大理论宣讲覆盖面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