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名家新论 > 正文
王燕文:培育良好心态 凝聚向上力量
2017-09-08 11:07:00  来源:《群众》上半月版

  社会心态即社会的心理状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和反映。良好社会心态是社会有序运行、规范运转的重要基础,对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心灵里搞建设,做的是人心的工作,与社会心态建设密切相关。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要引导人们增强自信心、强化责任心、激发进取心、保持平常心,不断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更加重视社会心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社会心态日趋理性成熟,总体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同时,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转型,社会心态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呈现许多新的特点,影响因素更加复杂,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心态问题生成的触点多、蔓延的燃点多,一些不良社会心态有所滋长。我省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好的,但浮躁功利、焦虑迷惘、失信失安、怨恨不满、极端偏执等不良心态不同程度存在。新形势下,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使之与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历史进程相适应相协调,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的迫切课题。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心态是社会思想意识的重要方面。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程度,突出反映在社会思潮、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社会心态上。当前,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折射在人们的心理层面,容易引发社会心态波动,要针对动摇人们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信心的舆情加强引导,重点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防范社会热点问题被蓄意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这就需要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更加注重引导调适多元多样的社会心理,着力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密切关注多元价值取向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切实防止社会心态负面情绪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想根基。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现实需要。社会心态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离不开良好道德风尚的影响。价值观模糊,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混乱;价值观念越是分化、多样化,人们的不安全感、不公平感、不信任感、焦虑感等就越可能增强。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弘扬,我省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同时,一些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对社会心态的负面影响还不容小觑。社会多一些“正能量”的传递,就会少一些负面情绪的滋长;多一些“最美”的张扬,就会少一些道德冷漠的“看客心态”。这就需要深化道德风尚高地建设,不断增强全社会的道德体验、增进人们的价值认同,在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中培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优秀文化的浸润。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人创造文化,文化也塑造人,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始终是幸福生活和美好人生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提升江苏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软实力,核心是强化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为人民立好精神支柱、建好精神家园。这就需要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更好地以文化养心立德、以文化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

  充分发挥文化在社会心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养人心志、育人情操,要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要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化人的重要作用,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更加突出思想建设、精神建设,不断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增强自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首先在文化上要有自信,解决好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增强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培育自尊自信的社会心态,尤其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一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着力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梳理和研究整理,实施好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点项目,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展示解读、宣传普及力度。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的批示要求,加强地域特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弘扬,着力讲好大运河文化带的“江苏故事”,更好地再现“千年运河”的丰富内涵和底蕴,努力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二要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深入挖掘、积极利用江苏丰富党史资源,切实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光荣传统发扬好。加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突出加强雨花英烈精神、铁军精神、周恩来精神的研究和宣传,继续组织好话剧《雨花台》高校巡演和相关文学作品创作,积极利用重要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人们从革命先辈、重大历史事件中汲取精神营养。抓好重点场馆展陈改造和提升工作,抓住重要契机、运用多种形式,进一步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三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研究宣传,切实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着力抓好落细落小落实、贯穿结合融入的工作,促进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生活、融入法治建设,引导人们坚守前进方向、坚守理想信念、坚守正义良知。用好用足江苏丰富精神资源,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新时期江苏精神,不断提振人们的精气神,提升全社会的精神追求。

  提升境界。好心态的背后是高境界。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强调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强调家国情怀、天下视野、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体现的是中国人不断向上向善的人生境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就要不断把人的精神境界向上提,而不是向下拽。当前,需要培育和提升以下几种心态与境界:一是进取。大力倡导开拓进取的精神,引导人们自觉摒弃消极颓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勇于直面矛盾问题、迎接困难挑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矢志不渝地为美好未来奋斗,在干事创业、拼搏进取中不断成就人生理想。二是平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辩证地看待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不心浮气躁、怨天尤人,不意气用事、情绪冲动,保持沉着淡定,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社会上偏激、怨恨等不良情绪的滋长,尤其要倡导理性思考,注重平衡心理,保持合理预期,做到不急不躁。三是包容。倡导兼收并蓄的价值取向与和谐共享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自以为是、不斤斤计较,对人对事宽容大度、互谅互让,保持开放的胸怀,容许尝试性失误。当然,包容也不是不辨是非、回避矛盾,要有原则有底线。四是乐观。引导人们以阳光、积极的心态看待事物,多看主流、多看光明面,不盲目悲观、不无端灰心,对个人前途和社会未来始终充满希望;坚持少一份攀比,多一份豁达,在积极进取的同时做到知足常乐。

  涵育文明。文化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力量。文化产品不仅要“养眼”更要“养心”,文化企业不仅要贡献经济增量更要贡献社会正能量。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导向,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为人们提供更多优秀精神食粮,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一是打造精品,在审美上提高。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内涵,把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起来,加大创作规划力度、新创原创力度,努力推出更多文质兼美、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围绕迎接党的十九大抓好主题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规划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作品创作生产,发挥好重点项目、重点活动的带动作用和文艺评奖、文艺批评的引导作用,不断用精品给人以愉悦的审美滋养。在文艺创作生产上,要坚决防止脱离人民的倾向、做市场奴隶的倾向、泛娱乐化倾向,决不能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人们的精神生活。二是优化服务,在精神上满足。适应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层次不断提高、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需要,进一步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更加精准有效地实现文化供给。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供给,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服务平台加强公共文化宣传,着力推动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广泛开展全民阅读、艺术普及、文化志愿服务等活动,精心组织好重点文化品牌活动,努力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坚持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让人们在精神上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三是创新传播,在价值上引领。统筹好文化生产与传播,把准价值取向,创新传播手段,充分运用各级各类媒体阵地,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节目,推动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上网传播,发挥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传播优势,提升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真正让人们看得见、喜欢看、看了赞。所有的文化产品必须严肃考虑社会效果,所有的国有文化企业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首位、社会价值优先,认真落实中办国办有关“两个效益相统一”的文件精神,确保坚持正确导向的要求落实到位。

  以扎实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心态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对于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画好“同心圆”、织好“中国结”,把全社会的精神力量凝聚起来,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尤其需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针对性有效性。

  加强形势政策教育。针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开展经常性的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及时了解掌握前进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在形势好的时候不盲目乐观,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悲观失望。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及时组织开展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深入基层广泛开展面对面宣讲,帮助干部群众准确把握方针政策,自觉用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统一思想和行动。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立足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就学就业、医疗卫生、房价物价、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热点问题,把政策措施讲明白,把对群众的利益安排讲清楚。做好“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宣传,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宣传我省各项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充分展示辉煌成就和美好前景,引导人们信心百倍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心态的引领和调适功能,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大力培育文明新风尚,以道德的力量不断消解人们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按照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要求,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充分利用公益广告、道德讲堂、好人场馆等载体,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等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社会诚信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爱敬诚善”等核心价值,在社会上做个好人,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大力加强法治教育、科普宣传,广泛宣传普及宪法和法律知识、科学知识,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把正面引导与问题整治结合起来,聚焦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扎实开展整治行动,推动形成文明创建的常态长效机制。注重结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养成讲文明守礼仪的良好习惯,夯实社会心态的道德根基。

  加强网上舆论引导。积极壮大网上主流声音,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网民互动交流活动,针对网民关注的话题精心设置议题,用客观理性的声音化解网络戾气,更好地凝聚共识、争取人心。着力推动党员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开启网络“直通车”,搭起网络“连心桥”,通过网络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解民忧,善于与网民交朋友,及时回应网民关切。积极开展网上舆论斗争,针对错误思潮、错误言论组织辨析引导、批驳斗争,把主流的观点讲清楚,把问题的要害讲明白,及时表明坚定的立场、正确的态度,帮助干部群众明辨是非、澄清认识。加强对网上舆情动态的跟踪分析、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提高对敏感舆情态势的感知能力。深入开展净化网上舆论环境专项整治,对网上有害信息进行坚决清理打击,切实防范境外有害信息向境内倒灌渗透,努力为培育良好社会心态提供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

  加强心理分析疏导。加强对各类社会成员心理特点的分析把握,密切关注人们的心理诉求和情感寄托,关注人们的心理心态变化,针对经济社会转型转轨中出现的安全感、信任感、稳定感等方面问题,针对人们压力感加重、紧张感增强、失衡感加剧、困惑感上升等情况,切实加强思想引导、情绪疏导、心理调节。注重人文关怀,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状况和接受习惯,拓宽人们表达、倾诉的渠道,加强理性沟通、良性互动,突出做好利益受损群体、弱势群体、社会边缘群体的心理服务,对群众存在的意见、出现的不满情绪、产生的非理性心理积极进行疏解,消除认识上的“疑点”,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人们自我调节心态、释放心理压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善于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加强矛盾协调化解。坚持既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建立健全顺畅的社会沟通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切实保障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充分表达,促进提高表达的理性化程度,让群众不满情绪有机制有平台得到释放,使失衡心理能够得到平衡。健全和完善群众工作机制,构建群众工作网络体系,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和教育、协调、调解等办法化解群众的各种矛盾。加大改善民生力度,推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加重群众负担的行为,切实消除引发社会负面情绪和极端心态的隐患。

来源:《群众》上半月版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王燕文   编辑:吴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