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党的思想理论“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构建话语体系、创新宣传话语。事实上,思想理论宣传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需要选择合适的叙述方式、科学的话语体系、有效的话语策略以及生动的话语格调。从宣传的角度看,“曲高和寡”,是由于叙事方式不被听者接受;“对牛弹琴”,是由于选择的对象不合适;“鸡同鸭讲”,是由于对象之间的认同不够。我们的思想宣传,要实现理论叙事向生活叙事转化,实现抽象符号向具体符号转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的思想传递、意义表达和话语链接方式。
选择雅俗共赏的话语。思想理论宣传话语所传递的信息,在不同宣传者那里,宣讲的话语是不完全一样的,一般而言,如果能够内容和形式互相体现,“作风”与“文风”互相印证,“人品”与“文品”互相促进,总体上都会有好的效果;如果能够在格调方面“芳可涤秽,清可远垢”,或者在通俗方面诚朴敦厚,其影响将是“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如果能在述理上务求精准,在述情上务求真切,群众也会报以热烈掌声。因此,思想理论宣传话语的“着力点”在于如何恰当地传递意义,“着眼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吸引群众,“关情处”在于如何提高宣传效果选择符合群众需要的话语。古有古语今有今言,这是时代造成的;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是环境变化造成的;“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绎矣,民之莫矣”,这是社会要求造成的。思想理论宣传话语是阐释党的理论和沟通党群关系的重要工具。因此,它既要有时代特色,又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应该是能追赶社会发展潮流的话语,能反映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理念的话语。
选择具有积极导向的话语。思想表达中不良用语的负面作用是明显的,“三俗”语言体现的是不良价值导向。思想上的挪移和话语上的挪喻,给思想理论内容留下了不同的解释空间,很容易造成思想边界的模糊;进而出现思想阐释上的歧义和接受者的困惑迷茫,甚至会瓦解党的理论,偏离党的思想理论宣传的要旨。言辞偏激会走向极端,有人“粗豪之气形埒字句”,有人“霸气灭尽和平温厚”,有人讲话“皮里阳秋”,有人“浮词浪语”,皆有意气用事之嫌。我们所说的具有积极导向的话语,既讲求内在的精神积聚,又讲求真切的情感表达;既讲求以饱满的热情讴歌社会的进步,也讲求以客观平实的态度针砭社会的弊端。
选择贴近生活实践的叙事形式。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论,总是以抽象的形式体现出来的,但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思想理论宣传的叙事形式和理论研究的表述形式有很大差别,学者的学术叙事与群众的话语叙事也有很大差别,但是,高明的理论要借助朴实的话语来贯彻,严谨的体系要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合适的叙事形式,从群众生活中寻找合适的叙事素材,在实践中构建符合现实需要的叙事体系。
选择“情”“意”互现的叙事形式。古代诗词讲究“神理意境”,实现情与意的结合,最好的方法是分析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和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话语叙事必须在实践中获得意义寄托。它不能凭空赋予某种思想以话语权力,也不能用行政手段实现理论话语的意义和价值。要以情感蕴含丰富的话语去表达思想理论内容,正确处理生活话语与政治话语及学术话语的关系,为群众自觉的价值追求提供恰当的话语表达路径;要以鲜明的人民立场体现话语叙事引领作用,戒除脱离实际、刻意制造词语的做法,力求言有物、语切情。
在多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发声器,官方叙事与民间叙事交织在一起,叙事方式的多样化在客观上排挤了教条主义的话语空间。所以,党的思想理论宣传,必须在群众的现实生活中体现思想理论的真义,从而使人们做到真信、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
(作者分别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教授、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