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乡村富庶而文明,此谓“泽惠绵亘”。只有将中华文化体现和惠及在幅员广阔的中国乡村上,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繁荣。
文化是心灵的家园,滋润了中华民族乡村社会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悠远的历史与复杂的现实中。在中国传统社会,乡村文化不一定是落后的象征,恰恰,可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补充。《红楼梦》里,贾政在大观园看见稻香村的风光时“顿有归农之意”,王维笔下的乡村“徒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在乡村,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仍然可以根据既有的现实条件进行挖掘整理,这将是更适合乡村文化建设的最好文化养料。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后文化越是悠久就越值得重新挖掘。好的文化传统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笔者近年来对国际主要城市的文化传承作课题研究发现,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笔者通过座谈与访谈,发现“埃及学”在其乡村具有更丰富的土壤,更容易为百姓所接受;在韩国,为了恢复传统的乡规民约,一群文化人和出版人按照传统规则在一片空地上重造了一座新的30万人的城市,名之为坡州出版城。这均反映了将传统作为战略资源的国家发展战略。
在我国乡村中,中华文化基因仍然是乡村文化中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家族责任,血脉传承;孝亲敬友,伦理支撑;邻里和睦,患难共分;红白喜事,心安礼成;知耻奋发,家风家门;年节气和,风俗人文。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仍然是维系与支撑我国广大乡村的文化纽带。
当前,随着乡村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变动,很多基层文化设施成为摆设。一些文化活动由于与群众实际需求有差距,群众对此并不热心,一些乡村出现文化边缘化现象。为此笔者认为,建设乡村文化是一种具有意义的文化探索。
首先,要对已有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宋人笔记》记载宋朝朝廷对散落在各处的先朝遗迹和历代陵寝加以保护,反复重申不许砍伐遗迹树木。目前,有的地方因为过于注重经济开发而对历史古迹保护不力。
其次,要鼓励文化人士反哺乡村,可以适当恢复一点乡贤文化。因为传统社会读书人对地方人文具有积极教化与滋润作用。如果说梁漱溟先生曾经的乡村儒学建设因为时代动荡而失败了,如今国家安定和平,又大力倡导优秀传统文化,城市反哺乡村的条件已经成熟。
最后,不仅仅要把文化建设的设施深入到乡村,更需要把中华人文精神在乡村复兴。要善于利用乡村的淳朴,历史的遗迹,乡村风俗传说与历史掌故的资源,与乡村的山水、食物、自然风光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人文新生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是中国养命之本,农业是中国立国之本。在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先生说过,“如果中国在不久的将来要创造一种新文化,那么这种新文化的嫩芽绝不会凭空萌生,它离不开那些虽已衰老却还蕴含生机的老根—乡村”。农村是传统文化生根之处。吾国吾民,皆莫不起源于乡村,故乡村者,父母之邦也,也是文化之肇端。建设好乡村文化,必将为中华文化的真正繁荣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