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正文
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合
2023-12-04 08:15:00  作者:李文涛  来源:新华日报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亲临江苏考察,两次对江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科技创新,殷切期望江苏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也是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深厚的科研积累和突出的创新能力,可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高水平科研和推进高质量产学研合作等形式,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江苏是科教大省,多年来,江苏高校在科研产出、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江苏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大科研投入,强化科技研发,积极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建立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学科性企业孵化器,促进了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特别是大批地方高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力促科技创新与地方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大力提高成果转化效能。江苏高校应进一步将地方所需和高校所能紧密结合,推动产业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构建“四链”融合“加速器”,助力产业科技创新。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各主体紧密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集成创新。与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等合作,共享人才队伍,共答科技难题,共育创新成果。深度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更好地了解商业化的要求,多元协同开展技术转化。在科研过程中充分考虑应用问题,精准锁定研发方向,促进成果产业化。通过产业研究、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式,为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科技支撑,服务产业技术创新。配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重点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创新。有效发挥项目启动经费、研发经费等的牵引和保障作用,为科研人员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驱动科技创新持续开展,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深化校地融合,紧盯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协助实施产业科技人才引育计划,高校高端人才引育优先向急需紧缺的产业关键科技领域人才倾斜。施行“一人双岗”“科技副总”等专项,搭建企业技术需求与创新人才对接平台,引导优秀人才向重点行业企业流动,实现产业集群与高校人才“双向奔赴”。

构建科技创新“倍增器”,提升创新体系效能。高校应着力面向国家需求,围绕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校具备雄厚的研究实力、丰富的科研经验、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创新性的科技方案。积极推动高校对接科技前沿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协作平台,承接更多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装置。依托协作平台,争取更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交流机会,吸引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加入高校研究团队,提高队伍内涵建设水平。专注前沿基础研究,预测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需求,提前规划,应时而为,深入探索具有战略意义的科技领域,建设具有国际顶尖水准的实验室、研究中心和科技园区,为科研人员提供先进的科研设施设备和研发环境,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能。重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引进和培育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产业科技创新输送杰出人才。引导各高校合作联动,充分利用和挖掘既有资源,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并在项目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持续加强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提升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与区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贡献度。

搭建专业优势“放大器”,精准服务转型升级。高校应聚力重点产业链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勇于开辟新领域与新赛道,补短板、锻长板,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编制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清单,确定关键技术研发方向,建设一批高能级科技服务平台。鼓励高校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参与创新联合体建设,与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共同进行技术攻关,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和行业关键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核心技术。将科研成果和技术优势转化为实际的技术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为行业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强力支撑。高校需要关注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结合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产业链运作机制,掌握相关技能,为未来踏上工作岗位、匹配岗位需要奠定基础。同时,高校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组织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高质量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人才支持。精准提供适应产业需求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助力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学生和科研人员实现创业梦想。通过提供资金、场地和技术等全方位支持,帮助高潜质科技型初创企业快速健康成长,厚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沃土。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政策研究与规划处副处长)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