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正文
积极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
2023-12-29 09:28:00  作者:李 昕  来源:新华日报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务实之举。今年4月,我省出台《江苏省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建设50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省级示范项目”,旨在进一步深化全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切实提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水平。

制度化推进“一体化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为创新推进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质量培养。

“一体化建设”,需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做好统筹协调发展的制度性规划与设计。一要着力提高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和重要性的思想认知,推动大中小学共同探索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的一体化育人领导机制,做好阶段性发展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合作内容、主要举措和保障措施等。二要建立起一套可行可持续的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大中小学各学段目标功能任务,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主线出发,制订符合各学段学生生活经验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建设任务和具体目标。三要建立“一体化建设共同体”联络中心,统筹各单位协调互通,定期举办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等主题交流研讨活动,及时总结一体化建设经验,交流反馈不同学段的教学衔接情况等。四要畅通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区域内的历史、文化、社会资源和鲜活案例,形成不同学段不同科目且独具区域发展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构建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在各个学段的教学衔接上下足功夫,要抓住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阶段性和进阶性特征,全链式打通不同学段的思政课程设置。一是聚焦核心知识模块,提炼出可贯穿大中小学全链式教学的思政课程主线,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等,从大学的教学科目中凝炼出适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政教育要求的主题。二是加强对现行中小学教材的研究,推动中小学思政课由“核心素养”向“全链式”转化,根据不同的主题划分,创设从“故事”到“问题”、从“实践”到“学理”的分层性、进阶性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学习、情感体验、社会实践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三是持续推进全链条主题教学,在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整体目标和课程主线的指引下,充分根据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性,以全过程的培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有序递进、有效衔接,实现各学段同向同行、共担使命。

多维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一体化建设共同体”,要组建大中小学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研究团队,在教学方法、教学载体、教学场域等方面同发力、共创新。一是创新教学方法。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应寓教于乐,在讲故事、做游戏等教学互动中把道理讲活;中学阶段的思政课可通过情感体验和理性的思考启发把道理讲深;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要诉诸学理逻辑和价值逻辑把道理讲透。二是创新教学载体,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远程等信息技术手段,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让收藏在馆所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丰厚的教学资源。三是拓展教学场域,不断探索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的新方式新路径,用好江苏省各级博物馆、图书馆、遗址公园、文保单位等优势文化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场馆里的思政”“典籍里的思政”等形式多样的一体化教学。

长效关注教学效果评价

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效果的考核和评价不能简单落入鉴别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水平高低、用分数为某一学段的思政课质量贴标签等形式主义,而应紧紧围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这条主线,整体考虑、系统设计,推进建立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机制。在评价理念上坚持综合性和长效性。既要关注教师的“教”,又要关注学生的“学”;既要关注某一学段的教学质量,又要关注一体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对偏离“一体化”思政教学目标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及时予以修正,对不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过高要求及时纠正。在评价方式上注意各学段的区分度和衔接性,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补充、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当前,以“共同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践才刚刚起步。要克服即时性和功利化的倾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足够的重视和扎实的探索,广泛凝聚共识,多元深化协同,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金课”,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