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里:
微信
理论之光 > 智库周刊 > 正文
以文化人,强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2024-05-21 09:20:00  作者:郭晓云  来源: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重大要求。这其中要求之一就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道德理念,是教学育人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对此,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育实效性,还能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强化价值引领功能。新时代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既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通过在课堂上讲授传统儒家的“仁爱”“中庸”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法治”等先人哲学智慧思想,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者,一些院校通过经典诵读、典故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通过结合古代先贤的家国情怀、忠诚担当,如岳飞的“精忠报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学生深化对国家、社会和个人责任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思政教育价值引领的积极探索,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这也要求我们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塑造健全人格、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

强化实践教学,促进知行合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促进知行合一,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关键环节。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传统文化的知识内容,更要设计多样化的实践环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构建校内外联动机制,协同政府部门、文化机构、社区等多方力量,整合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共同打造实践基地、文化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通过参与实地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传统节日庆典、乡村文化振兴等多样化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意识,从而在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最终,通过学生的项目实践在参与、体验、反思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形成行动自觉,有效促进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群团组织纽带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确保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既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能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群团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方面,它们能够依托广泛的组织网络,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经典诵读、民俗体验、文化讲座等,为学生搭建起接触、了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群团组织通过开展主题团日、社团活动等形式,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之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融合发展的征途中,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纽带作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探索的坚固基石,是确保教育方向正确性与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这一过程中,既要加强顶层设计,确保文化传承的方向正确,又要激发基层群团组织活力,创新活动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花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沃土上绚丽绽放,滋养新一代青年的精神世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徐羽蝶